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江苏省泰州市2019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两大制度。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法律制度上,秦代崇尚法治(采用法家思想)……在法律的实施上,秦代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法网过密导致了社会矛盾的迅速激化,并称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材料二: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秦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废止了部分肉刑,反映了司法的进步。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洪武三十年颁布的《大明律》是中华法系又一具有代表性的法典……有关经济(严惩贪污、贿赂等)、行政、军事和司法制度方面的立法,较之前代更为发达……在量刑上,明律是“重其所重,轻其所轻”。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时间

职位

基本职权

明中叶后期

内阁首辅

拥有标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军传达皇帝旨意

(备注: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设立于明成祖时,职权范围并不明朗,不能直接干预六部之事)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法律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朝法律制度的特点。从秦到汉法律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明律》与秦律相比有哪些新发展?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当时也有人戏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请简析理由。
举一反三
纵观中国历史,清朝前期是封建社会的又一次太平盛世;横看世界历史,清朝前期又是一个不完美的盛世。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清兵入关的同时,英国的议会和国王之间在国王征税的权力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议会民军在克伦威尔领导下,击败了皇家军队,而且以议会审判,判决将国王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英国的这次革命,开启了新的国家体制。

——许倬云著《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二:它的设立与雍正初清廷向西北用兵有密切关系……它所承办的均为军国大政,且有人事咨询权……但是,它又只起承旨、草诏、代发的作用,类似皇帝的秘书班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这一进步发生在16、17世纪,这方面的伟人有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早期阶段最杰出的人物是牛顿……人们开始把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整个思想和知识领域,不仅应用于物理领域,而且应用于人类社会。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四:清朝前期编纂了一批类书、政书、字典、律例、军事方略、诗文汇集……在《四库全书》编纂期间,凡是不利于清朝的,或是触犯了他们的忌讳的,都要加以删除和窜改,或是大量地进行销毁,甚至连宋代的书写到抗金的,明代的书写到抗元的,也遭到同样的厄运。

——孔立编《中国历史小丛书》

材料五:康、雍之世,政治还算清明,财政亦颇有余蓄。到乾隆时,虽然政治业已腐败,社会的元气,亦已暗中凋耗了,然表面上却还维持着一个盛况……清朝的衰机,可说是起于乾隆之世的。

——吕思勉著《吕著中国通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皇朝是空前统一的大国,国力强盛,有力量对外发展,积极对周边民族和国家进行政治,军事活动,开展经济文化交流,通过·丝绸之路”,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木,穿井法、造纸木都先后西传,同时,汉皇朝也吸收了有关各族和各国经济、文化的优秀成果,从而丰富了我国当时的经济、文化。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经济特区开办以来,从国外引进相当一批先进点比较先进的技术,其中有些填补了我国的空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仅引进,了解国外先进技术,而且通过引导先进技术,将其消化、创新、推广等实践活动上,经济特区开办以来,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大批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工商人士到特区参观访问,经济特区展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杨静《关于新时期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三: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摘自于百度百科

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某校七年级开展以“文明·创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完成探究任务。

【任务一   新·思想】

老子

(儒家)

墨子(墨家)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1)根据以上表格中“代表人物(学派)”的方式,请将表格中①②处内容在答题卡对应位置填写完整。根据以上资料,指出三家学派的思想有何共同之处。

【任务二   新·时代】

            战国形势图                                                                                   秦朝形势图

(2)根据以上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

A.秦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   

B.秦长城和战国时各诸侯国修建的长城没有承接关系。

(3)根据以上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时期修筑长城的历史作用。

【任务三   新·科技】

在纸出现之前,书写材料是竹简、木牍、缣帛,价格昂贵且携带储藏都不方便,制约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汉武帝至汉宣帝时代,已有植物纤维纸,至迟在汉宣帝时代已掌握了麻纸的制作技术。东汉和帝时,担任尚方令的宦官蔡伦指导工匠们用树皮、麻布等为原料,制作出更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被称为“蔡侯纸”。从此开创了一场书写材料的革命,由纸取代了简帛。中国的造纸术,此后东传朝鲜、日本,西传阿拉伯、欧洲,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一大贡献。

——樊树志《国史概要》

(4)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古代书写材料发生的变化,并概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5)综上,请谈谈我们青年学生如何实现对中华文明的不断创新。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