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她也不失为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但林徽因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临人间的仙女,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

    ④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飞扬的灵魂。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和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张爱玲的文学才能深得人们的喜爱,但林徽因家的文学沙龙里也曾高朋满座,群星璀璨。
(2)、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树”指什么?
(3)、一个女子一生可以抵达的万千境界——貌美如花、才华横溢、高贵、庄严、自信、浪漫、贤惠、温柔……请结合本文和你的理解,以“读你”为题,勾画出林徽因在你心目中的形象。不少于100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一下小题。

真率自然的画笔人生

徐锐

    1898年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丰子恺9岁在云芝私塾求学的时候,按《芥子园画谱》勾描人物,被塾师发现,塾师遂令他画一幅孔子像以供同学朝夕礼拜,从此,丰子恺便有了“小画家”的名声。1914年秋,丰子恺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期间,在李叔同的指点与鼓励下,丰子恺一方面努力写生,一方面观摩西洋名画,学习绘画理论,画艺进步很快;而时任国文老师的夏丏尊则教导严厉,要求习作“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对丰子恺影响很大。

    1919年丰子恺赴日学习绘画。留学期间,他与著名画家竹久梦二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竹久梦二那里,他得到了更多漫画的灵感,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自己对个体生命与艺术的感受融会其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漫画风格。

    回国后,迫于生计的丰子恺在春晖中学授课讲学,并开始了漫画创作。好友朱自清把其中一幅拿去,刊登在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上。此后,丰子恺在《文学周刊》上多次发表作品,并冠以“漫画”的标题,于是中国才开始有了“漫画”这个名称。

    丰子恺尤其喜欢画儿童漫画。丰子恺认为,儿童是最能保全人的本性的,他们彻底的真实,纯洁而不虚饰。他的儿童画往往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童趣,显示出一个漫画家对童心的珍视和呵护。

    丰子恺也是一位大胆创新的艺术家。他的作品题的是古诗词句,画的却往往是现代的人物,他称之为“古诗新画”。“古诗新画”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创新,意在捕捉现代生活中的古诗意趣,其“取材少而精,立意深而长”的创作原则使之具有鲜明的写意性。

    为祝贺弘一法师50岁生日,丰子恺与法师合作,创作了《护生画集》。丰子恺作画,精通佛法的弘一法师撰文,珠联璧合。这套画集不仅融入了师恩和情谊,也融入了丰子恺一生所倡导的“和平、仁爱、悲悯”。丰子恺从小就受到祖父母不杀生的影响,认为杀生是一件残忍的事,出于这种心情,他以画为径,劝人戒杀、放生。丰子恺强调,“护生”就是为了“护心”——这也是画护生画的真正目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当时丰子恺已近40岁。国难当头之际,丰子恺、叶浅予等漫画家以自己的方式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抗战队伍——“救亡漫画宣传队”,去当时的抗日中心城市武汉,用画笔作枪,展开了一系列抗日救国的文化运动。1938年5月,漫画家们将大量的抗战题材作品运上了两架开往日本的飞机。两架飞机飞抵日本本土后进行投掷,各种反战宣传物品就像一枚枚真正的炸弹,深深震撼了那些有良知的日本人民的心,强烈地动摇了日军的后方阵地。丰子恺由此深感漫画抗战的力量,写下了《漫画是笔杆抗战的先锋》一文,发出“最后的胜利已经在望了,全国漫画家齐冲锋”的号召。

    除了声名远播的漫画作品,丰子恺的散文也备受读者的关注和肯定。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他的以“闲适”为特征的随笔散文蔚为风行。丰子恺的首部散文《缘缘堂随笔集》里的文章写的多是些平凡生活中的琐事,表达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读起来轻松自在,毫无牵强做作之感,却足以引人深思。他的散文带有淡淡的“禅味”,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丰子恺散文的禅味不仅是参禅顿悟,还有对人生、现实深切至诚的关怀。他始终关怀着人间苦难,戒惧罪恶,对生命充满爱惜,从不放弃用爱与美来拯救世道人心的努力。丰子恺以佛家的慈悲和他与生俱来的悲悯情怀关爱这个世界,他的文章始终充溢着一种人性的光辉。

    丰子恺不是一个形式上的佛教徒,他始终以清醒的头脑关注社会人生,不屑于与那些自以为信佛就可免灾的人为伍,入佛道却不为佛道淹没。与其说丰子恺信佛,倒不如说是佛家给了他一种思维方法,为他营建了一个乱世中的心灵栖息地。

    热衷于现世又不被生活磨难所击垮,丰子恺颇有苏轼的随意与旷达,也有海明威那般的“硬汉”风度。丰子恺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但他创作与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不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选编自《传记文学》2012年第6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我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艺术文化,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丰子恺《我与弘一法师》)②听说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集》又将出版,而且听说那里面还收有好多篇从未发表过的文章。据丰一吟同志说,丰先生白天坐“牛棚”挨批斗,这些文章是丰先生在清晨灯光下悄悄地写出来的。丰先生本来是一位慈祥恺悌的君子,可是他这种韧性的战斗,就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及,更不必拿那些随风而倒的小丈夫来对比了。

 (林放《丰子恺先生一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一位顾客

郑成南

    漫天飞雪,茫茫世界。

    不过屋里却暖和,炉子的火烧得正旺。今天是大年三十,他们本打算早点关店门,却从早上起就客人陆续不断,他们也一直忙到现在。半年前,他们在这里开了这家杂货店,专卖生活日用品,生意不错,每天忙忙碌碌的,赚头当然不少。

    这一顿饭,女人准备得很丰盛,也很讲究。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能办到的东西,全齐了。第一次,他们在外面过年,也是两口子单独过年。

    几天前,男人给家里写信,说过年不回家了,和女人在外面过了,省了来回的路费。出来一年了,男人没告诉家里自己开了杂货店,也没给家里汇钱。

    女人说,把门关了吧,忙了一年,也该好好吃一顿饭。

    男人说,再等等吧,还会有人来呢。其实,此刻男人心里有那么一丝惆怅,往年都是赶回家跟父母一起过年的。父亲年纪大了,长年有病,吃年夜饭时,却无比兴奋,跟他碰好几回杯。男人想,今晚,这样的场面就没了。

    女人说,没人了,都什么时候了,谁不在家里吃团圆饭呀?再说,饭菜都做了那么长时间了,该凉了。女人看着满桌子的饭菜,有些激动。在老家,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哪里见过这么丰盛的饭菜啊。

    男人还在迟疑,女人从里屋走出来,说,关了吧,不会有人了。她顺手拿起火钳,捅了捅炉子,微弱的炉火立刻又火星点点,屋内似乎更暖和了。

    男人缓缓站起来,正准备关门时,看到远处茫茫的世界里,有个人朝这边走来。那人一身黑色装束,手里提着篮子,走得很慢。男人又把手停住了,他说,又来了一个。

    下雪的天,地上很滑,那人只能一小步一小步,移动缓慢。男人耐心地等起来,他不会放过一笔生意,虽然今天是大年三十。他说,做完这最后的一笔生意,就关门,就等做明年的生意了。

    女人又进去了,把酒盖子启开,倒满了两只杯子。白色的酒沫星子在杯子内冉冉升起,今晚,对女人来说,是兴奋和期待的。

    越来越近了,那人越来越清晰了,走近了,男人才看出,原来是个跛子,即使走小步,仍很艰难。终于来到了店门口,身上落满一层洁白的雪。那人抬起头,摘下帽子,男人突然呆住了。

    男人喊,爹!

    爹抖抖帽子,雪花纷纷落下。

    爹!男人准备接过爹的帽子,爹没给他,重新戴回头上。

    您怎么来哩?!女人在里屋听到声音,忙赶出来,喊。

    多远的路。男人说。

    爹站在屋里,缓缓移动身体,好像一位将军在检阅士兵,左右打量了一番,然后满意地点点头。爹说,还不错哩!

    女人抢着说,爹,你咋无声无息就跑来哩?女人兴奋的脸立刻消失了。

    爹说,你娘怕你们在外面受苦,听说现在很多工地老板没良心,昧着工人的钱……今天是大年三十,你娘说你们不回家过年了,一大早包了饺子,叫我给你们送来。一路上,怕是早凉了吧。爹把篮子递给女人,女人接去了,却不敢动。

    男人说,爹,你从早上走到现在?

    爹只顾自己说,你们过得好就好,我还得赶回去哩,你娘还等着我回去下饺子哩。爹准备出来,男人扑上去,顺势跪下了,男人喊,爹!歇斯底里。

    爹忙扶起男人,说,你这是做啥?

    男人抱住爹的大腿,说,爹,您留下,我对不住您。这一年,不知爹是怎么过来的,脚跛了,怕是没钱吃药,耽误了吧……

    爹说,说傻子话哩,你们在外过的好,就是孝顺爹哩。

    男人站起来,转身对傻站着的女人说,收拾一下,跟爹回去。

    女人和男人都哭了,而爹却笑了。

    外面,雪下得更紧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村教师(节选)

刘慈欣

    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

    他忍住几乎使他晕厥过去的剧痛,艰难地移近床边的窗口,看着远处的村庄。从自己的老师为救自己被狼咬死的那一刻起,他这一生就属于黄土高原上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了。

    窗外的田垅上,娃们在为他烧香和烧纸了。

    半年前,他拿起扁担想和从校舍取椽子去修村头老君庙的几个人拼命,被人打断了两根肋骨。送到镇医院,竟又发现他患了食道癌,但他没有去管,实在没钱管。从镇医院出来,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

    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银河系的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接近尾声。

    碳基联邦舰队将完成碳硅战争中最后一项使命:摧毁大部分恒星,建立一条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免除硅基帝国对银河系中心区域的碳基文明的任何威胁。隔离带中只有形成3C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才会被保护。

    夜深了,烛光中,娃们围在老师的病床前。

    他把剩下的12片止疼药一把吞了下去,他知道以后再也用不着了。他挣扎着想在黑板上写字,但头突然偏向一边,一个娃赶紧把盆接到他嘴边,他吐出了一口黑红的血,然后虚弱地靠在枕头上喘息着。

    娃们中有了低低的抽泣声。

    他让他们记住牛顿第一定律,记住牛顿第三定律,最后才让他们去记最难懂的牛顿第二定律。孩子们哭着记住了,他们知道记不下来,老师是不会放心的。

    “发射奇点炸弹!”

    一团团似乎吞没整个宇宙的强光又闪起,然后慢慢消失……

    隔离带在快速推进。直到他们遇到太阳系的3号行星。

    3号行星检测,检测30个随机点。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

    “1号随机点检测。”

    结果……绿色结果,绿色生命信号!

    “开始3C级文明测试。”

    1号测试题未通过,2号测试题未通过……10号测试题未通过。

    “发射奇点炸弹!”

    最高执政官突然想起什么:“继续测试。”

    11号测试题未通过!

    12号测试题未通过!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行状态如何?”

    数字宇宙广漠的蓝色空间中突然响起了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

    “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请叙述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力的关系。”

    孩子们说:“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对于一个物体,请说明它的质量,所受外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孩子们齐声说:“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通过,文明测试通过!确定目标恒星500921473的3号行星上存在3C级文明。”

    “奇点炸弹转向!脱离目标!!”太阳系,推送奇点炸弹的力场束弯曲了,奇点炸弹撞断了一条日珥,掠过太阳,亮度很快暗下来,最后消失在茫茫太空的永恒之夜中。

    那些娃们什么也没觉察到,校舍里微弱的烛光下,他们围着老师的遗体,不知哭了多长时间。

    最后,娃们决定自己掩埋自己的老师。他们拿了锄头铁锹,在学校旁边的山地上开始挖墓坑,灿烂的群星在整个宇宙中静静地看着他们。

    “天啊!这颗行星上的文明不是3C级,是5B级!!”参议员惊呼起来。

    “他们已经开始使用核能,并用化学推进方式进入太空,甚至已登上了他们所在行星的卫星。”

    “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那么,他们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在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这种信息传输速率是多大?”

    “大约每秒1至10比特。”

    “上尉!”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但,阁下,确实如此。”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教——师?”

    娃们造好那座新坟,东方已经放亮了。娃们在那个小小的坟头上立了一块石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李老师之墓”。

(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都市乡土”范式提供了我们理解古典性和现代性双重继承的视野。五四时期,除了鲁迅等侨寓文学的写作,茅盾、老舍等人皆主张文学应该具有“风土”和“土之力”,并且提倡地方的自然背景与社会背景要错综交织。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城市生活及其经验几乎变成所有作家的生存背景,城市即是故乡,而都市皆为乡土,“都市乡土”事实上已然变为“都市中国”。“在都市书写中国”并且书写“都市中国”,不仅代表了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双重趋势,也提示着古典性与现代性的双重继承。近年来,中国城市文学的研究有三条重构本土现代性的思路值得重视。

其一,空间上的拓展。走出对历史、租界与时尚的留恋,重现地域化的空间书写。空间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物质维度,且与其他的物质维度发生各种关系,进入这一关系的人赋予空间以形式、意义和功能。文学作为“表征的空间”,本质是精神的一种虚构物,象征着空间内对符号更高层次和更富有创意的使用。因此,文学的空间性是其根本属性,也是一种对城市是否有根的质询。

其二,时间上的回溯。通过回溯本土近世精神的源流,在中国内部发现历史。中国作家和学人对“古典”的迷恋,打破了仅仅以鸦片战争后的上海“开埠”作为城市研究起源的迷思,挖掘出比“上海摩登”更加久远的一脉相承的地域特色和本土资源。这一追溯更利于观察宏观的历史叙事和微观的细小内在世界中新的特点,在时间、空间、器物、人物以及内在文化气质上向纵深拓展。被推崇为西方文学创作主张的“语言经验”“叙事策略”和“抒情风格”等对接上了抒情传统、文人情怀、市民趣味,成为现代性在本土化叙事的一种自觉拯救。

其三,美学上的再造。对城市书写意象性、情感论、人生论传统的挖掘,自觉回到文明深处挖掘中国化的城市美学。现代作家施蛰存曾提出“意象抒情论”,意在提炼富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美学。以意象性与抒情传统相融合为契机,追求历史意象、空间意象与心理意象的高度统一,城市的物象和情感得以从中国文化传统汲取鲜活的生命力。“物与我”“情与景”“爱与美”交汇照亮的意象美学观,正在成为全球化时代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精神资源。

意象与抒情乃至人生观的统一是中国独特的言象系统造成的,城市文学研究的突破集中呈现为对作家语言本土化风格的挖掘。通过对吴语、秦腔、粤语、河南话、东北方言等的发掘,地方性语言和戏曲唱腔成为凸显城市文学本土特征的重要载体,方言、口音、语调在创作中也最能显示作家驾驭地方性语言风格的能力,对标签性地方语言的捕捉,有力拓宽了身体与地方、人与环境的情感关联。民族性和本土性的元素借此成为世界性图景的一部分。城市书写需要达成一种本土想象的诗学,对语言的重视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强调词语对感觉的真切表达,强调叙述情境,追求叙事向着感觉还原,其中大量的意象性话语和抒情性话语的使用,隐喻、象征中蕴含的智慧、灵气既体现了母语文化的深厚传统,又充满着经过现代意识过滤后的开放性和反讽性意味,由此带来了城市文学的独创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补充着中国文化的精华意蕴。正是独特的言象关系,蕴藏着中国作家对城市“可读性”的独特理解。通过唤醒语言与物象的本真性,重构言象关系,焕发城市及其风物的生活美学与人生意义,营造出全球化时代中国人存在的家园。

—朱军《上海摩登、都市乡土与都市中国—当代城市文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有删改)

材料二:

王安忆以“上海移民”的身份透视上海,通过弄堂、服饰等意象书写俗常琐碎的日常生活,以平和宁静的笔触彰显对人性的关注与关怀。她以老上海为起点,通过洋房、公馆、弄堂等建筑细节回忆上海,用细腻温柔的笔调描绘平淡的烟火生活与繁华的市井街道,满足了读者对上海的文学想象。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她陆续发表了诸多上海书写的作品,如《长恨歌》《富萍》《桃之夭夭》等。她悉心观察上海,理解这个城市的现代化意义,并尝试从城市的历史、语言文化等的古典性叙述中追溯城市渊源,从普通人的生活中寻找现代城市的脉搏,使城市的精神与灵魂跃然纸上。

上海书写是中国地域书写的重要支脉,作家通过意象、女性以及作品风格建构属于自己的上海世界,续写上海传奇,探索上海的精神灵魂,从多角度深层次展示上海的文化特性。意象是书写者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以独特的情感体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书写者以城市人独有的“城市意识”描述生活,通过构建作品中人物与意象之间的互文关系,借以“言志”,让人物与意象成为共同体。故而,意象的选择实际上是书写者自身观念与意图的一种表现。

王安忆的上海书写承载着独特的价值意蕴,城市历史的文化底蕴、人文理想的关怀思考、地域写作的异彩斑斓成就了作家关于上海书写的文化价值,而对上海市民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的关照审视、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发展问题的反思则构成了王安忆上海书写的现实意义。她的上海书写发展了中国文学的地域写作,在她的上海故事中可以窥见上海的人世百态,上海也在她们的笔下变得灵动、丰满。对于关注地域书写、创作地域小说的作家而言,地域文化是创作素材之一,但不是束缚。文学作品与地域文化相互影响:地域文化可以推动文学的创作,文学作品也会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王俊虎、赵文杰《地域书写·城市想象·文学记忆——王安忆与程乃珊上海书写比较研究》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