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3 短诗五首

阅读与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子昂碎琴

    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顾左右日:辇①千缗②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此乐。“皆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阳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③,碌碌尘土,不为人知!

    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一日之内,声华④溢都下。

(选自《智囊全集》)

【注释】①辇((niǎn):载运。②缗(mín):成串的铜钱。古代一千文为一缗③京毂(gǔ):通往京城的大道④声华:声名。

【乙】敬之①识才

    敬之尝为《华山赋》示韩愈,愈称之,士林一时传布,李德裕尤咨赏。敬之爱士类,得其文章,孜孜玩讽,人以为癖。雅爱项斯②为诗,所至称之,繇③是擢④上第⑤。斯字子迁江东人。敬之祖客灞上,见闵人濮阳愿⑥,阅其文,大推挹⑦,遍语公卿问。会愿死,敬之为殓葬。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哆】传第八十五》)

【注释】①敬之:杨敬之,唐代文学家。②项斯:晚唐著名诗人,台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③繇(yáo):人名。④擢(zhuó):提拔。⑤上第:前几名。⑥濮阳愿:人名。⑦挹(yì):提携。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顾左右曰:“辇千缗之!”

②答曰:余此乐?

③食毕,捧语曰

愿死,敬之为殓葬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

②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斯字子迁江东人。

(4)、乙文中杨敬之“爱士类”,表现在哪几件事上?
(5)、甲文中陈子昂“声华溢都下”,乙文中杨敬之”士林一时传布”,其原因是什么?请比较异同。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栽花与插柳

李正庆

    钟兵和洪华都很年轻都很有理想。

    钟兵的志向是当个著名的作家,洪华的抱负则是成为翻译家。他们约定,一旦钟兵的作品获得大奖,就由洪华翻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

    钟兵读了大量古今中外名著,发奋写作,非常刻苦。

    洪华听、读、写、背,交替进行,十分专心。

    几年过去了,钟兵的稿子寄出一篇又一篇,退稿一次接一次。但他知道所有作家无一例外的有一大叠退稿信,有的甚至有一抽屉一麻袋,因而毫不气馁,依然干劲十足。

    洪华的学习也进展甚慢,他没想到掌握一门外语竟这样难。别说翻译,就连简单的文章都是学了后头忘了前头。照这样看,恐怕猴年马月也学不出个名堂。他对钟兵说:“我想改学气功,你呢?”

    钟兵说:“像你这样三心二意,怎能成功呢?”

    钟兵反复揣摩那些世界名作,仍练笔不止。洪华却找来几种气功书籍,开始研究。

    又是几年过去了,钟兵已在市报上发表了几篇豆腐块文章,他很不满足,更加勤奋。洪华苦练了又苦练,结果并不像别人说的那样神奇有效。他对钟兵说:“我想学写电影剧本,你呢?”

    钟兵说:“只要功夫深,我就不相信铁棒磨不成针!”

    钟兵苦苦思索,觉得光埋头苦干方法不妥,于是找来一些理论著作,一头钻了进去。洪华看了大量电影,又读了若干电影剧本,也开始爬格子。这一来俩人有了共同语言,常在一起讨论题材、结构、人物、情节……

    又过去几年,钟兵吃力地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一个短篇小说。洪华这期间写出了一批剧本,但投寄出去又全退了回来。有一封退稿信写道:你的字写得很漂亮。这句话给了他意想不到的启示,他反复思考了些日子,又问钟兵:“你真要铁心在一棵树上吊死呀?”

    钟兵信誓旦旦:“我一定要奋斗到底,决不放弃!”

    洪华很委婉地劝解说:“你从没想到应该分析自己的情况,看看适不适合这一行?”

    钟兵认为他是为自个儿的无恒心无毅力找借口,也不愿说破,遂一笑了之。他依然那么勤奋那么刻苦地读书写作。

    洪华说变就变,很快改练书法。

    几年之后,钟兵虽无进展但仍在那里苦干,只是越干越觉得文学太难,越干越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路。他的心,实在有些灰了;意,也不如早些年热了。

    洪华却如鱼得水,越练越顺手越练越起劲儿,作品频频赴省进京参展,而且频频得奖,居然成了闻名省内外的青年书法家。

    他始终没忘那位退稿编辑,曾心怀感激之情给他寄去一幅获奖作品,上书四个龙飞风舞的大字:慧眼独具。

阅读《怪风揭秘》,完成小题。

    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大自然也造出了许多怪风。

    有一句俗语:“清明前后刮鬼风”,这种所谓的“鬼风”能转着圈跟着人走。世界上当然是没有鬼的,这种风其实是一种尘卷风,它一旦遇到障碍物,便会改变前进的方向,在一个地方打转,有时它还挟带着泥沙、纸屑旋转上升。

    有一种叫“焚风”的风,最早是指气流越过阿尔卑斯山后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山谷出现的一种风。它的特点是热而干燥。实际上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焚风,如北美的落基山、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等。焚风主要是因为气流受到山脉阻挡时沿着山坡上升而形成的。当受阻气流上升到山脊附近后,变得干燥,然后在背风坡一侧顺坡下降,气温常有大幅度的升高,从而形成焚风。阿尔卑斯山脉在刮焚风的日子里,白天温度可升高20℃以上,初春的天气会变得像盛夏一样,不仅热,而且十分干燥,易引起森林火灾,遇特定地形,还会引起局地风灾,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在怪风家族里,还有一种叫“布拉风”的风,这种风具有飓风力量而且无比寒冷。经研究发现,这种可怕的风是由于陆地上空控制的冷空气团和不断上升的海上热空气之间的气压差而形成的。布拉风的风力可以达到12级,甚至更高,具有极强的摧毁力与破坏力。很多年前,俄国黑海舰队的四艘舰艇停在海岸边,忽然刮来一阵狂风,卷起千层巨浪,刹那间船被冻成了一座冰山,最后全部沉没。

    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还得算台风。它既大刚又大柔,一边画圈一边大呼大啸大跃进。台风是一种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风暴。太阳的照射使海面上的空气急剧变热、上升,冷空气从四面八方迅速赶拢来,热空气不断上升,直到到达高空变为冷空气为止。这些热空气冷凝后,立即变为暴雨,四面八方冲来的冷空气夹着狂风暴雨形成了一个大漩涡,从而形成台风。它对人类危害极大,有时会把大树连根拔起,把房顶掀掉,伴随狂风而来的瓢泼大雨还会淹没庄稼、中断交通。海面上台风的破坏力更是惊人,它掀起滔天巨浪,威胁着海上作业人员和海上航行船只的安全。翻一翻苍茫历史,可知1970年11月13日,台风曾“叩问”孟加拉湾,飓风上岸潮高约6米,顷刻之间20多万人成鱼鳖,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如果台风在空中产生带有垂直转轴的旋涡,就会形成龙卷风,这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旋风,其破坏力远远大于台风。上海浦东地区就曾受到过龙卷风的袭击,那场风把一只11万吨重的储油罐轻而易举地抛到120米以外。

    怪风家族里的一些“微风”也具有一定的破坏力。一个晴朗的夏夜,一座70米高的铁塔在一声巨响中轰然倒塌了。当时除了阵阵微风外,没有任何异常情况,人们不知道铁塔为何而塌。后来,人们才发现当气流贴着物体流动时,会形成一个个小旋涡,这旋涡会产生一种使物体左右摇摆的力,从而危及建筑物。建筑物的设计师们没有注意到这种微风的破坏力,那座铁塔就是被这微风吹倒的。

    怪风虽怪,但如果我们巧妙地加以利用,有些怪风也可以为人类造福。比如,人们在经常出现焚风的地方种植一些作物和果树,便可利用焚风带来的热量来促进植物的生长,从而使当地也可种植一些原本要栽在南方的植物。同时,作物和水果的品质也得到了改善。由此看来,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它们,就一定会找到兴利避害的好办法。

(选自《生命与灾害》,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藤野先生(节选)

鲁迅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吧!”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