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锡爵,字元驭,太仓人。嘉靖四十一年举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授编修。累迁至祭酒。

    万历五年,以詹事掌翰林院。张居正夺情 , 将廷杖吴中行、赵用贤等。锡爵要同馆十余人诣居正求解,居正不纳。锡爵独造丧次,切言之,居正径入不顾。中行等既受杖,锡爵持之大恸。明年,进礼部右侍郎。居正甫归治丧,九卿急请召还,锡爵独不署名。旋乞省亲去。居正以锡爵形己短,益衔之,锡爵遂不出

    十二年冬,即家拜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机务。还朝,请禁谄谀、抑奔竞、戒虚浮、节侈靡、辟横议、简工作。帝咸褒纳。

    初,李植、江东之与大臣申时行、杨巍等相构,以锡爵负时望,且与居正贰,力推之。比锡爵至,与时行合,反出疏力排植等,植等遂去。时时行为首辅 , 许国次之,三人皆南畿人,而锡爵与时行同举会试,且同郡,政丵府相得甚。然时行柔和,而锡爵性刚负气。十六年,子衡举顺天试第一,郎官高桂、饶伸论之。锡爵连章辨讦,语过忿,伸坐下诏狱除名,桂谪边方。御史乔璧星请帝戒谕锡爵,务扩其量,为有容之臣,锡爵疏辨。以是积与廷论忤。

    时群臣请建储者众,帝皆不听。十八年,锡爵疏请豫教元子 , 录用言官姜应麟等,且求宥故巡抚李材,不报。尝因旱灾,自陈乞罢。帝优诏留之。火落赤、真相犯西陲,议者争请用兵,锡爵主款,与时行合。未几,偕同列争册立不得,杜门乞归。寻以母老,连乞归省。乃赐道里费,遣官护行。归二年,时行、国及王家屏相继去位,有诏趣召锡爵。二十一年正月,还朝,遂为首辅。

    锡爵在阁时,尝请罢江南织造,停江西陶器,减云南贡金,出内帑振河南饥,帝皆无忤,眷礼逾前后诸辅臣。其救李沂,力争不宜用廷杖,尤为世所称。特以阿并封指被物议。既而郎中赵南星斥侍郎赵用贤放归论救者咸遭谴谪众指锡爵为之虽连章自明且申救人卒莫能谅也。锡爵遂屡疏引疾乞休。帝不欲其去,为出内帑钱建醮祈愈。锡爵力辞,疏八上乃允。先累加太子太保,至是命改吏部尚书,进建极殿,赐道里费,乘传,行人护归。归七年,东宫建,遣官赐敕存问,赉银币羊酒。

    三十五年,廷推阁臣。帝既用于慎行、叶向高、李廷机,还念锡爵,特加少保,遗官召之。三辞,锡爵亦自阖门养重,竟辞不赴。又三年,卒于家,年七十七。赠太保,谥文肃。

(选自《明史列传二十四·王锡爵传》)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而郎中赵南星斥侍郎赵用贤/放归论救者/咸遭谴谪/众指锡爵为之/虽连章自明/且申救/人卒莫能谅也/ B、既而郎中赵南星斥/侍郎赵用贤放归/论救者咸遭谴谪/众指锡爵为之/虽连章自明/且申救人/卒莫能谅也/ C、既而郎中赵南星斥/侍郎赵用贤/放归论救者/咸遭谴谪/众指锡爵为之/虽连章自明/且申救人/卒莫能谅也/ D、既而郎中赵南星斥/侍郎赵用贤放归/论救者咸遭谴谪/众指锡爵为之/虽连章自明/且申救/人卒莫能谅也/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第一名称为“状元”。 B、夺情,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以素服办公。 C、首辅,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或称“元辅”主持内阁大政,职权最重。 D、元子,指天子或诸侯的嫡长子。中国古代社会的承袭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锡爵不仅科考成绩优秀,而且仗义执言。由于所作所为得罪了违背丧制的首辅张居正而被压制,但是也因与张居正不和,后被人极力推举进入内阁任职。 B、王锡爵爱惜名誉,有时显得心胸不够宽广,被人视为没有涵养,儿子王衡考取顺天试的第一名,遭到言官议论,王锡爵上奏辩驳,言辞激愤,议论者受到惩罚。 C、在边疆的问题上,王锡爵有真知灼见。西部边疆遭受到少数民族侵犯,王锡爵力排众议,反对出兵抗击,主张和平解决,建议未被采纳,不久接连奏请回乡探亲。 D、在首辅任上,王锡爵有得有失,世人也有褒有贬。他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受到皇帝的宠爱;但一些行为受到人们非议,于是王锡爵屡次上奏称病请求退休。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正以锡爵形己短,益衔之,锡爵遂不出。

②御史乔璧星请帝戒谕锡爵,务扩其量,为有容之臣,锡爵疏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一)

陈情表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文二)

李密传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挛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

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八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何以知其然?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人众兵强,而不以其国造难生患。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如此者,制人者也。德不盛,义不尊,而好加名于人;人不众,兵不强,而好以其国造难生患;恃与国,幸名利。如此者,人之所制也。人进亦进,人退亦退;人劳亦劳,人佚亦佚,进退劳佚,与人相胥 , 如此者,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也。

    爱人甚而不能利也,憎人甚而不能害也。故先王贵当,贵周。周者不出于口,不见于色;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

    先王不约束,不结纽。约束则解,结纽则绝。故亲不在约束、结纽。先王不货交,不列地,以为天下。天下不可改也,而可以鞭箠使也。

    时也,利也,士为之也。余目不明,余耳不聪,是以能继天子之容。官职亦然。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则边竟安。边竟安则邻国亲,邻国亲则举当矣。

    (取材于《管子》)

【注释】①胥:从。②结纽:与别国结成同党、缔结联盟。③士:事。④容:指天子圣德。

(二)

    随以汉东诸侯叛楚。冬,楚斗榖於菟帅师伐随,取成而还。君子曰:“随之见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宋襄公欲合诸侯,臧文仲闻之,曰:“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二十一年春,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秋,诸侯会宋公于盂。子鱼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

    冬,会于薄以释之。子鱼曰:“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

(取材于《左传》)

【注释】①随:国名。②斗榖於菟:人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