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时训练-类文阅读-24火烧云(人教部编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夏天的云

    云,是变幻莫测的。夏天的云,最为迷人。

    你瞧!早晨,①碧蓝的天上衬着几朵雪白的云朵,好像是一只只活泼的小山羊。几只小鸟从它们的身上掠过,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跟它们打招呼,交朋友。

    黄昏到了,云儿们都变身成了火烧云,这次不仅仅只有一种颜色,有黄、红、紫……各种颜色。啊!那边有一只凶猛的狮子在追杀一只小白兔,那只小白兔忽然转了个弯,就不见了,那只狮子也不知去哪儿了。哇!那边的云变成了紫红色!那条长长的云仿佛一根仙女的紫丝带,我真想用一架高级摄像机给它拍下来。大地一片金灿灿,每一件事物都变成了金色。

    暴雨前的云又换了一张脸,变得凶神恶煞。顿时,②天空乌云密布,这儿一片,那儿一片,好像天要塌下来了。忽然,轰隆一声,雷在天空中清晰地闪了一下。过了一会,来了一场倾盆大雨。美丽的云彩顿时消失了,只有一些黑色的云布满了天空,不知是谁把墨汁打翻了,害得白云变成了乌云!

    不久,天上又出现了迷人的白云。夏天的云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我爱夏天的云!

(1)、划线的句子①和句子②,哪一个是比喻句?把什么比成了什么?
(2)、短文描写了哪几种云?
(3)、第三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云(    )的特点。
A、形状多 B、变化快 C、颜色多
(4)、短文采用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请你按照这个结构,用“//”给短文分段。
(5)、全文突出了云怎样的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奇妙的“人体海洋”

    ①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

    ②经科学测定,一个体重70千克的成年人,分布在各种组织和骨骼中的水达到45~50千克,占体重的60%~70%。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第3天时,所含的水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样多;发育到3个月时,所含的水达91%;新生儿身上含水量达80%;1岁以上的孩子身体内的含水量就和成人一样了。

    ③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以后,海洋中的生物逐渐向陆地迁移,并把诞生地的海水带到自己的体内,而在后代中留下了从海洋起源的印记,这一点人类也不例外。为了说明人身上的血液与大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科学家特地对海水和人类血液进行了对比测量,结果发现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学元素的相对含量惊人的接近。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人类来自海洋的最好佐证。

④海水的固有特征就是带有成味,否则就不称其为海水。人体血液中就带有这种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当你在进食时,如果不慎咬破舌头,伤口流出了血,你就会尝到血的咸味。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3.5%)要低一些,但比世界上最淡的波罗的海的含盐度(0.2%~0.3%)却要高许多。况且,科学家在考察地球历史中发现,在原始生命诞生时期海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盐分,比之今日要低得多。之后大陆上的盐分逐渐随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变得咸起来。而在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并由海中登上陆地的时候,其成度就相当于现在的血的成度。会不会是因为人类的远祖在登陆时只带上了当时的海中物质,并以此代代相继,所以人血的含盐度就比现在的海水要低一些呢?

⑤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承认。当人体因某种疾病而大量失水时,或者出血过多时,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给患者皮下或静脉中注射生理盐水,最常用的是含0.85%氯化钠的水溶液。炎热的夏天,在地里劳动的农民和在炼钢炉前干活的工人,每天都要流掉大量的汗水,出汗过多,人的机体就会因失水失钠而致病,医生总是要劝这些人多喝些淡盐开水。这就是向人体内部“海洋”中补充“海水”,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⑥如此看来,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生物教科书。它告诉人们:我们的身体一半以上由水组成,我们的血液像海水般微咸。

阅读短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风向袋的制作

    风无影无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是从哪个方向吹来的呢?可以借助一些容易随风飘动的物体,比如风向袋,根据它飘动的方向判断风向。

    制作风向袋可以分为下面几个步骤:

    第一,准备竹竿、细铁丝、粗铁丝、尖嘴钳、尼龙纱巾或其他较轻的纺织品、塑料绳、针线等材料和工具。

    第二,缝制口袋。用尼龙纱巾缝一个圆锥形口袋,袋口直径约10厘米,袋长40~50厘米。用细铁丝做一个和袋口一样大小的圆圈,用针线把细铁丝固定在袋口处,把袋口撑开。

    第三,剪下4根长约10厘米的塑料绳,在袋口边缘分别扎4个小洞。将4根塑料绳的一头分别穿过4个小洞,绑在铁丝圈上,另一头绑在一起,打一个结实的绳结。

    第四,拿一根细铁丝,在离竹竿顶端10厘米处缠2~3圈,不要缠太紧,做一个可以在竹竿上自由滑动的细铁丝圈。离细铁丝圈上下各1~2厘米处,用尖嘴钳把粗铁丝在竹竿上紧紧缠绕3~4圈,这样细铁丝圈就只能在缠紧的粗铁丝圈之间上下滑动。再剪下一根15厘米长的塑料绳,一头绑在之前打好的绳结上,另一头绑在竹竿的细铁丝圈上,把口袋系在竹竿上。

    将竹竿固定在空旷的场地上,在观察前确认东西南北的准确方位。当风向袋随风飘动时,观察它飘动的方向。风向袋飘动的反方向就是风向。

阅读短文
    如果动物界有长寿奖的话,毫无疑问,获胜者一定是象龟。象龟是陆地龟里最大的一种。为啥叫象龟呢?因为它的腿太粗了,跟大象腿有一比,所以被叫作象龟。不过象龟还不是最老的,这个世界上古老的东西多着呢!象龟跟它们比起来,还是小字辈,还感觉自己很萌呢。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内华达山脉西侧的山坡上,生长着一种红杉,它已经生长了2000多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①它直径约8.5米,高达115米,足足有30多层楼房高。由于它长得太高,至今还没有摄影师能够成功地在一张照片里拍下它的全貌。

    巨型红杉确实够老的了,不过还有比它更老的。那就不是“活的”了,谁呀?——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这样庞大的建筑是六七千年前的,真是了不起的杰作。

    还有比金字塔更古老的,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处陨石坑。②它是小行星撞击地球留下的“伤疤”,这个陨石坑大约49000岁了,金字塔就比它年轻多了。

还有什么更古老的吗?——猛犸象的化石,100万年前它们曾在北美洲辽阔的草原漫步。猛犸象的个头和今天的大象也差不了多少,可它的外形真是太强大了,那个象牙长得怎么那么奇葩啊?不过,大约在1万年前猛犸象灭绝了。猛犸象灭绝的原因现在科学上还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是人类的捕杀,有人认为是气候的变化。

    猛犸象还不是最古老的,比猛犸象还老的是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大家都太熟悉了。

    比珠峰更古老的——在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在6500万年前的暴龙化石。暴龙是科学上的称呼,霸王龙是人们根据它彪悍的食性,送给它的“绰号”。

    比暴龙更古老的,有我们的地球,约46亿岁了。书上说,月球的年龄与地球相仿,这个说法可不太准确,根据阿波罗13号带回的月球岩石标本,月球估计有60亿~70亿岁啦!

    ____,月球也不是最老的。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能看到的仅仅是一小部分。科学家认为,宇宙已经存在100多亿年了。

(节选自罗伯特·E.威尔斯《妙想科学》系列)

课外阅读。

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

①在有些人印象里,故宫就是雄伟壮丽、举世无双的紫禁城建筑;而在另一些人的脑海中,故宫等同于奇珍异宝,本身就是一个藏宝之所。

②这些认识都有依据,但不全面。故宫古建筑与故宫珍宝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然而在长达491年中有明清两代24位皇帝在故宫生活与执政,清宫遗存的这些文物藏品,又与古建筑、与宫廷历史文化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把故宫古建筑、文物藏品及宫廷历史文化联系起来,故宫就是一个文化整体。所谓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也就是说故宫的遗产价值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

③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来认识。从空间来看,紫禁城的千门万户,院藏的各种文物,以及宫殿与文物藏品后面曾发生过的人和事,种种秘辛内幕,宫廷的文化生活,是一个鲜活的统一体。很显然,离开了宫阙往事,没有了附着其中的历史内涵,那些宫廷旧藏的意义和价值势必受到影响。 同样,要保护完整的故宫,不只是72万平方米以内的紫禁城,还要保护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一些明清皇家建筑,以及它的保护区、缓冲区。从时间来看,故宫藏品虽为清宫旧藏,但其中文物则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各主要门类,而且反映了五千年的文明史。又以紫禁城为例,它虽然建成尚不足600年,但却是中国几千年来宫殿建筑的集大成,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官式建筑的结晶和典范。

④正是基于对故宫是个文化整体的认识,故宫学的学术概念才得以形成并提出。故宫学是以故宫及其丰富的收藏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故宫学不仅把故宫古建筑、宫廷文物珍藏及宫廷历史文化当作一个整体,而且还包括了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的80多年历史。故宫文化的这一整体性,也使流散在院外、海外、国外的清宫旧藏文物、档案文献、宫廷典籍,都有了一个学术上的归宿。基于此,两岸两个故宫博物院在学术研究上的交流与合作就是不可避免的,人为的阻隔只能是暂时的,事实上这种交流也在不断地发展。今年2月中旬与3月初,两个故宫博物院院长互访,商谈交流合作事宜,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不仅是两院事业发展的需要,是两岸同胞的福祉,也是故宫价值得以进一步发掘、故宫学研究提升到新的水平的极好机遇。

⑤把故宫当作文化整体看待,其实质是文物保护理念的不断提升。对故宫人来说,还要注意正确认识、妥善处理故宫保护与博物院发展的关系。

(原载 2009 年 3月 19 日《文汇报》,选文有删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