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时训练-类文阅读-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人教部编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民艺一绝——南阳烙画

    河南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南阳有“三宝”——烙画、玉雕、《出师表》,“烙画”位居其首,蜚声海内外。

    烙画,亦称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用温度在摄氏三百至八百度之间的铁笔烙烫。

    百闻不如一见。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亲自观看了烙画师们制作的过程。他们先在板材上用铅笔设计好图样,然后用较细的烙笔勾烙上线条,并擦掉铅笔的痕迹。最后是上色,遵循一定顺序,根据作品需要,有的不施任何颜料,只用白描技法勾勒线条,用西画素描的黑、白、灰来烘色;有的以烙为主,套彩为辅,在竹木、宣纸或丝绢等材质上勾画烘烫作画。看他们的作品,或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或凝色浑实,敦厚拙朴;或色调清爽,云淡风轻;或虚实相应,层次明晰……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效应。恍惚间,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南阳烙画的艺术长廊,它们越过眼前,穿越历史,回到了千年以前的汉代……

    是啊,这些精美的艺术画廊是家乡人民在用他们的智慧、妙思、巧手谱写着、延续着……

(1)、用“”在短文中画出烙画的制作过程。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烙画,是(地方)的特色,它又称为“”“”“”,需要用度的铁笔在材料上进行烙烫。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文章开宗明义,点明“烙画”特殊地位,既吸引读者又为下文展开作好铺垫。

②“烙画”的作画材质有严格的要求,只能使用竹木、宣纸、丝绢。

③“烙画”没有任何颜色,只有素描的黑、白、灰。

④南阳“烙画”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之一,它体现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①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来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②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③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仙人掌之歌

    我非常喜欢仙人掌,不仅是喜爱,而且还敬佩。

    我有幸去了墨西哥。在那里,由于太阳和土地的爱抚,仙人掌(piàn  biàn)地都是。世界上的仙人掌约有两千余种,而湿,西哥(竟  竞)独占了一半,所以,它享有“仙人掌之国”的关誉。

    那里的仙人掌家庭非常(巨大  庞大  高大)。从形状上看,这些“亲属”之间并不十分相(shì  sì),有球形、圆柱形、山形、片状、(辨  辩  瓣)状、穗状等等。有的形状奇妙极了,从主茎上伸出一根根平行向上弯曲的分茎,每根莲的直(经  径)都竟达几十厘米。远运看去,它活像是一座小山般大的翡翠烛台。仙人掌家族的基本“肤色”是绿色,花朵却是五颜六色:鹅黄、金粉、程红、淡蓝……仙人掌浑身带刺,其貌不扬,却能为跋涉在荒漠中的人们(解脱  解决  解除)饥渴。采摘一片嫩茎放在嘴里,细细地咀(jiáo  jué),________它没有桃李的脆生,没有荔枝的清润,________它那酸涩中带着丝丝甘甜的味道,足以令人神清气矣,忘掉旅途的疲乏。

    仙人掌大多生长在终年干平的地区,(严酷  严格  严重)的自然条件淘汰了弱者。仙人掌是强者,你砍掉它的茎,等于帮劝它繁殖。________你连根挖掉它,它横卧在地上________会滋生出新体。你要试试用干旱来成胁它吗   一颗重37公斤的仙人球  6年无水仍可维持26公斤的体重  你若用大烧它  它那饱满的汁液会抵消火舌的威力  你若对它置之不理  它照样会倔(qiáng  jiàng)地活上百年。

    无论是在孤寂中还是被遗忘,无论在蔑视中还是受到其他不公正的待遇,仙人掌总是保持本色:它会悄悄地在额头上顶出一朵朵花;它会热情地挂满一身酸甜的果;它会吐出片片嫩茎供人们采食;它会用自己的绿来装点穷乡解壤。这怎么不让我肃然起敬?充满了旺盛生命力的朋友,仙人掌!

现代文阅读理解。

“呼风唤雨”新技能

于鹏翔

①靠人力去影响天气,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梦想。起初,古人为了农业生产,向天祈求降雨。在还未搞懂雨从何而来的时代,人类只能将这种梦想寄托在各种神秘的仪式当中。在周朝时有一种叫作“雩”的求雨仪式,让祭司通过跳舞来与上天沟通,期望天神能够怜悯众人,降下珍贵的雨水。这种仪式不仅限于周朝,它还衍化成各种形式流传下来。《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路过凤仙郡,就赶上了当地村民向玉帝求雨的景象,最后还是孙悟空帮助他们求来了降雨。

②随着时代的发展,到19世纪时,人类已经知道雨是由空气中的水汽凝结而成的这一降雨原理。于是人类开始关注用科学技术影响天气。但无数科学家的实验,都失败了。

③直到1946年的一天,科学家朗缪尔用于实验的冰箱坏了,温度迅速上升,冰箱内开始出现水珠。情急之下,朗缪尔取了一些干冰给冰箱降温。干冰倒进去之后,冰箱的温度降低了,同时一些东西也在慢慢生成。他定睛一看,居然是一片片雪花!原来是干冰的急剧降温作用促使水蒸气凝华成小雪花,这些雪花落到地面不就是雨水吗?同年11月,朗缪尔乘坐飞机向云中播撒了大量的干冰。焦急的等待之后,云层之下降下了瓢泼大雨。从此,朗缪尔打开了人类“呼风唤雨”的成功之门。

④我国第一次实现人工降雨是在1958年。当时一场罕见的干旱席卷了东北地区,吉林省率先利用飞机撒盐粉的方式实现了我国第一次成功的人工降雨作业。这期间,赵九章、叶鸳正等一大批科学家贡献着自己的才智。今天,我们已经掌握了人工增雨、人工消云减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雾、人工防霜冻等一系列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

⑤不过要注意的是,靠人力影响天气固然好,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不能以牺牲环境或者危害地球生态的方式来干预天气。所以,我们既要改变自然,更要尊重自然!

环保“新兵”——玉米

傅少松

①塑料曾被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随着能源的日渐紧缺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这一杰出的发明也暴露出“杰出”的缺点:第一,制造塑料要耗费大量宝贵的石油资源;第二,塑料需要千百年才能降解,大量塑料垃圾加重了地球的负担;第三,就算千百年后塑料降解了,也会污染土壤,影响地下水质和农作物生长。

②谁来代替“劣迹斑斑”的塑料呢?经过不懈的研究,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位很好的“替身”。科学家从饱含淀粉质的玉米中,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取出乳酸,再经过特殊的聚合反应,生产出颗粒状高分子材料——聚乳酸。它可以替代化工塑料,因此,被称为“玉米塑料”。

③它能做很多日用品,还可以制造矿泉水瓶子!英国的一家公司进行了一场“瓶子革命”。他们用“玉米塑料”制造的矿泉水瓶,通体透明,和化工塑料制成的瓶子一模一样。而且,短短3到9个月,便能完全降解,降解后还能充当肥料。一举多得,难怪有人说这是瓶子的“革命”!

④除此之外,“玉米塑料”的本领还有好多哩!

⑤日本的几家电器厂商,就用“玉米塑料”制成了 DVD光盘。这种光盘价格虽然贵了些,但非常环保。随着电脑的大量普及,废弃的、不可降解的光盘也成了一大“公害”。“玉米光盘”却不一样,埋进土里,一年后,便可消失得“无影无踪”,绝对环保。

⑥手机,居然也可以用玉米制造!国外推出的“玉米手机”,除了电子器件,其他材料都是“玉米塑料”。只需把机芯等少数零部件拆下,报废的手机就可以往花坛中一埋,用不了多久,花花草草就更鲜艳亮丽了。手机成了花草的“补品”。“玉米手机”为手机找到了一条不错的“后路”,真是妙呀!

⑦美国的一家公司别出心裁,推出了“玉米袜子”。许多袜子都是化纤材料制成的,不可生物降解。研究人员从玉米身上提取纤维,织成袜子,既时髦又环保,外观漂亮,穿着舒适,透气性、牢固度和普通袜子一样好。

⑧玉米,新型的环保材料,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制作成农用薄膜,为瓜果蔬菜出力,薄膜老化了,又可作肥料,功劳真不小呀!玉米还能制成各种器具,连狗狗爱啃的“狗咬骨”都用上了它,味道挺不错哩!许多玩具的制造也让“玉米塑料”出场,宝宝们玩得更安全,大人们更放心。

⑨玉米,是传统粮食,现在,它又变成瓶子、手机和袜子,多神奇的科技啊!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