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

材料二: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而汉武帝则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材料三: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和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2)、概述材料二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他们的共同目的又是什么?
(3)、材料三告诉我们现代国家治国的方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举一反三
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料,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表格中的推论作出判断。


史   料推   论正确与否
(1)“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材料中的言论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lank#}1{#/blank#} 
(2)“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玄宗
材料描述的是科举制创立的背景和时代。 {#blank#}2{#/blank#} 
(3) “1895年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中李鸿章如此“伤感”的原因是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 {#blank#}3{#/blank#} 
(4)“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
——《马关条约》
材料表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blank#}4{#/blank#} 
(5) “自然界的美,大部分是由选择作用所致”。
——达尔文
否定了神学创世说,是生物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对中国的维新变法思想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blank#}5{#/blank#} 
(6)“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凯撒、成吉思汗、路易十四、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拟。”
——1945年4月16日杜鲁门总统的谈话
材料表明的是杜鲁门主义,它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blank#}6{#/blank#}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五讲   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初步形成(     A     时期)

第一节   构建大一统政治秩序

一、中央集权与郡县制

……

第二节   形成统一经济体系

一、统一度量衡

二、车同轨

……

第四节   深化文化交融格局

一、书同文

二、儒学正统

……

元朝结束了自唐末以来南北对峙数个世纪的分治局面,深化了大一统制度实践,在承袭历代以来民族融合成就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建树,边疆各地对中央政府的政治向心力趋势越来越强,为继起的明、清两代的长期统一初步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最早、正式提出“中华民族”概念。1935年,田汉、聂耳谱写的歌曲一经诞生即迅速传唱大江南北,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更警醒各族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抗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单位:元)

1952年

1978年

2000年

内蒙古

173

317

6502

广西

67

225

4652

西藏

115

375

4572

宁夏

126

370

5376

新疆

166

313

7372

民族地区人均收入与贫困人口概况

1978年

2009年

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

306元

14070元

农牧民

人均纯收入

138元

3931元

农村贫困人口

3076.8万

1452万

——以上材料均整编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2024年版)

探究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某中学以“走进秦汉”为主题,设计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时空观念——四海归一】

秦朝形势图

(1)仔细观察《秦朝形势图》,请在图中方框内写出秦朝都城的名称。据图指出秦朝疆域的特点。

【加强集权——破旧立新】

材料一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在那下设县。这些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制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手中,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摘自《秦汉史》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统一国家中的地位。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史料实证——思想认同】

材料二   秦始皇及其臣下对战国以来蓬勃发展的思想心存畏忌,唯恐妨碍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巩固,因而采取了粗暴的扼杀政策。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和占卜之类的书籍。第二年,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称“焚书坑儒”。这一事件的后果极为恶劣,战国以来自由活泼的学术氛围遭到毁灭性打击,中国文化乃至社会发展因此遭受到难以估量的损失。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秦汉(上)》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禁止)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学术系统)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服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3)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董仲舒提出的建议。综上,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特儒学的不同态度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唯物史观——总结规律】

(4)综合上述主题的探究内容,请你概括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并谈一谈你的认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