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锁定)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同步练习

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 B、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C、此乃一座山门,原来我们已亲眼目睹了被称“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 D、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补天之手

明前茶

    ①老范做古籍修补已经15年了,直到今天他还zūn xún(     )着一条原则,那就是:我和我所有的徒弟,都不用隔夜浆糊。

    ②老范修补古籍的浆糊可不是市面上买来的,而是自己当天清晨熬炼、捶打出来的。

    ③为什么?很简单,修补古籍需要使用裱褙(bèi)新纸,而新纸与残破书页之间的粘结全靠浆糊。浆糊只有涂得极薄,又具备极好的粘性,补好的书才不会在纸页与纸页之间鼓出一小块难看的硬痂,旧纸的肌理,才会完全融入新纸中,书页的气韵才一致。唯有自己熬出来的浆糊才有这样的效果。

    ④老范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来打浆糊。先要自己和面、醒面,醒完面,洗出其中的面浆,再过滤、沉淀。然后把稠乎乎的面浆水用小火熬炼,熬到半透明状,再倒出来,放到打年糕的石臼里一下下捶打,让它产生韧性,直到能拉出丝来。这样的浆糊也只能用一天,因为经过24小时的水分蒸发,它的粘合力就下降了,不宜再拿来修补古籍。

    ⑤这么多年来,老范收徒弟,单是学习打浆糊就要三个月,就看他耐烦不耐烦。当然,要当老范的徒弟可不容易,熬过这第一关,后面的考验依旧没有完,第二个关口就是选纸。师傅不说一句话,只是把人领到库房里,让他面对一屋子乌泱泱的纸,洁白莹润的、淡黄纤薄的,像老僧的面皮一样黄中泛褐的,像无花果的果皮一样呈半透明浅红褐色的,像夕阳中的芦苇一样雪白中笼罩一缕暖橘色的……徒弟也不犹豫,把一张张纸铺在宽大的工作台上,与原书比对。一开始,徒弟很有信心,起码能找出五六种纸来,对师傅说,这些,还有这些,都很合适。

    ⑥老范说,翻开古籍,再去看看。

    ⑦这一看,越看越没有信心。从上百种纸中找出来的这五六种,细究起来,有的与原纸厚度不一,有的纤维纹理的走向不同,有的韧性与松紧程度有差异。可别小看这些差异,就是这些细微处,将直接导致补纸刷上浆糊后,膨胀系数与原纸不一样,补完后书页上就会出现皱纹。徒弟再到库房里细找,又坐着乡村巴士,到泾县的各个宣纸作坊里,去问有没有老底子的纸。因为,只有在作坊的纸库里呆了起码一二十年的老纸,边缘与纸芯之间才有微妙的色彩过渡,才可能在一片手掌大的范围内,找到那种古旧的味道。

    ⑧等到终于找到与原纸厚度、纹理、松紧完全一致的纸,你以为就能得到师傅的表扬吗?未必。老范眯着眼睛觑了半天,三下五除二把徒弟寻来的、充满古味的那些纸拨到了一边去,留下的反而是与之相近、但老旧的味道并不明显的一张纸。老范解释说:修旧不能完全如旧,打上去的补丁既不能看得出这书明显补过,也不能毫无修补的痕迹,因为这也不符合古籍所承载的历史。有一点点补过的痕迹,但整体上依旧很舒服,手感非常之平整、松软、敦厚,就像度过浩劫的人依旧有足够温暖的晚年,这样的古籍修缮才算是“得其所哉”。

    ⑨找到修补的材料还只是开始,真的着手修补那还真是精细到极致。一旦开工,老范与他的徒弟们都不开手机,不喝水,不上厕所。尤其是那些书页已像残破的蝴蝶翅膀,吹一口气就可能让某些碎片消失不见的古籍,修补起来更是大气儿不敢喘一口。补完了,要用包着老宣纸的大青石压书,让古籍阴干压平。之后,还有折页、锤平、压实、齐栏、打眼、穿稔、捆结、装订……等几十道工序在等待他们。

    ⑩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里,就说古籍修复师需要有一双“补天之手”,同时需要有“贯虱之睛”,气质禀赋上更需要“灵慧虚和、心细如发”。从前当过兵的老范,竟能在50岁左右锤炼出这等气场,着实了不起。(摘自《扬子晚报》2018年3月20日,有删改)

    【注】①周嘉胄(zhòu),明朝收藏家。所著《装潢志》是中国首部全面系统总结装裱经验的著作。“贯虱之睛”中的“贯虱”是指贯穿虱子之心,言其精准。“灵慧虚和”中的“虚和”意为平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生是一场静悄悄的储蓄

梁阁亭

①他从小就是一个内向的乖孩子,安静、听话、不爱玩,喜欢一个人坐着,翻看连环画,一坐就是老半天。5岁时,父亲问他想要什么生日礼物,他把爸爸拉进了新华书店。只有80厘米高的他,在高高的书架前欢快跳跃,像一只轻盈的蜻蜓。《上下五千年》,突然这么一套历史书的名字跃入他的眼帘。一共是3本,他慢慢地取下来,递给爸爸。爸爸见他感兴趣,就买了下来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他。从此,这3本书,就成了他走进历史大门的启蒙教材。这套书他读了足足9遍。

②他把平时的零花钱放在一个储钱罐里,积少成多,然后换成自己喜欢的历史书。《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明实录》《清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明汇典》《纲目三编》,他一一收入囊中。竖式的排版,繁体字,这些在别人看来枯燥无趣的历史书,却被他视做至宝,作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③上高中后,当身边的人都忙着报考各类补习班、疲劳地应付各类竞赛考试的时候,他却躲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驾一叶扁舟,领略波涛,见识壮阔。他优哉游哉,乐在其中!高考前两个多月的一天,课堂上,他捧着一本《中国古代思想史》,沉浸其中,老师当场没收了书并大声斥责他:“高考快来了,想不到你还有时间看这种闲书!”父母也把他的那些宝贝史书锁了起来。高考硝烟散尽,他走进一所大学,学习法律专业,这是当年的热门专业,却不是他内心的声音。

④在莫可名状的苦闷和单调中,他发现了一个更大的储蓄历史的地方——图书馆。当其他同学在球场上激情奔跑,于花前月下爱恋缠绵的时候,他都能安静地捧起一本本历史书,素淡若纯水,恬静若处子。冬日夜晚,一个人从图书馆往宿舍走,迎着寒风,四周俱静,他听见了自己呼气的声音、吱吱的踩雪声和怦怦的心跳。黑暗中,他觉得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与自己同行,给他鼓舞,消融了冬日的寒冷和独行的寂寞。那一刻,静谧的深夜,他会心地笑了,喜悦如莲,一颗黑夜绽放、幽香四溢的莲花。

⑤大学毕业,他进入海关工作,成为一名朝九晚五的国家公务员。但下班以后,他依然会一个人徜徉在历史的长卷中,整整6年,2000多个夜晚,孤灯寒月,他在进行人生的一场静悄悄的储蓄。2006年3月10日,对于27岁的他来说,应该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这一天,他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手里正翻着一本《明实录》,看着看着,他突然心里异常烦躁起来,看了几十年的历史书,怎么还是如此枯燥乏味?他听到发自内心惊雷般的声音:其实,你可以把历史写得很精彩、很好看!

⑥回到家,打开电脑,他喝醉酒一般,兴奋地在天涯论坛“煮酒论史”版块敲出了生平第一个长篇故事的开头:“我写文章有个习惯,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他知道,到了从攒了22年的“储钱罐”里取出“钱”来的时候了。这些“钱”,关乎历史、关乎人性、关乎灵魂。“当年明月”,这是他ID的名字,源自他最喜欢的古诗句“当年明月在,照得彩云归”。

⑦自此,这部名叫《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小说开始在网络上连载,并迅速受到追捧。每天晚上4到6个小时的写作中,他选择了一种极为痛苦的方式,甚至要用洗澡来缓解压力,却呈现给读者最轻松诙谐、发人深思的精神“粮食”。他的文字冷静、幽默,写法悬疑多变、通俗易懂、独具一格。几个月过去,他的帖子点击率竟然高达300万次。首次出版,便销售一空。

⑧他的名字叫石悦。旷野上,当年明月踽踽独行;现实间,石悦平静淡如。“我是这本书的影子,要受到尊重,必须有灵魂。我现在每天仍读历史、写历史,提醒自己人生是一场静悄悄的储蓄。”接受采访,石悦一脸正色。

⑨是呀!人生是一场静悄悄的储蓄。只要用心,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心灵,给心灵储蓄,沉默的石头也会唱响悦耳的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