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之选择题专项训练(一)

修改时间:2025-02-19 浏览次数:9 类型:一轮复习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历史学习中,比较法的运用有助于我们分析历史现象的异同、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比较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出现原因时,发现其共同点有(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治世出现的前提               ②统治者善于用人,注重科举选才

    ③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减轻百姓负担            ④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

    A . ②③ B . ①② C . ①④ D . ①③
  • 2. 魏征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谏臣,其直言不讳,深受唐太宗喜爱,赞扬他“觉其妩媚”。下列名言符合魏征特点的一句是(     )
    A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 .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C .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D .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 3. 据史载,大运河开通后,每年从南方运到北方的粮食高达五六百万石,大运河几乎成为唯一的南粮北运的水路通道,运河沿岸兴起了二十余座繁华的都市。这说明大运河的开通(     )
    A . 实现了国家大一统 B . 有利于中外经济的交流 C . 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 . 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 4. 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和诗歌创作高峰的时期之一,下列诗句反映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是( )
    A .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B .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 .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D .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5.  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劳动者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谷物加工的场景:左边3人扶在栏杆一头,借用身体下压的力量,启动杆头,达到舂米的效果。据此可知(    )

    A . 四川地区经济较发达 B . 劳动者精通力学理论 C . 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活动 D . 政府组织大规模集体劳动
  • 6. 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下列图示中的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① C . ①③② D . ③①②
  • 7. 西汉建立后,大臣陆贾向汉高祖进言: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之后,汉初的统治者对人民采取了
    A . 依法治国的政策 B . 实行仁政 C . 休养生息政策 D . 以德化民政策
  • 8. 神话传说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以下神话传说可以推测出距今五六千年前

    图一 炎帝教民作耒耜开垦耕种        图二 黄帝建造宫室、车马、挖掘水井等

    A . 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 B . 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C . 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的兴起 D . 炎帝和黄帝统一了黄河流域
  • 9. 下列考古发现的生产工具,代表我国原始居民生产力最高水平的是(   )
    A . B . C . D .
  • 10. 有学者指出:其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仍属于草创粗疏阶段,在规模和完善程度上无法与后世相比;其统治模式,没能形成一个平衡的、富有调适能力的社会运行机制,不足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然而,其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后世王朝的治国理政提供了借鉴。“其”建立者是(     )
    A . 嬴政 B . 李斯 C . 项羽 D . 刘邦
  • 11. 对图所示权力交接情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甲、乙、丙处传位都是禅让 B . 乙处传位主要是因禹治水有功 C . 丙处传位是因启是贤德之人 D . 丁处传位后形成“公天下”
  • 12. 下列能够证明秦朝速亡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

    《三字经》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B

    秦朝刑具(陕西临潼出土)

    C

    《汉书·武五子传》

    昔秦据南面之位,制一世之命,威服四夷,轻弱骨肉,显重异族,废道任刑,无恩宗室。其后尉佗入南夷,陈涉呼楚泽,近狎作乱,内外俱发,赵氏无炊火矣!

    D

    范文澜《中国通史》

    秦二世之后,于这一年九月立二世兄子子婴为秦王。

    A . A B . B C . C D . D
  • 13. 以下是一位同学搜集的史料,可用于(     )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疾病),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今将军(孙权)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A . 全面分析官渡之战曹操获得胜利的原因 B . 从多角度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C . 说明三国鼎立局面中孕育了统一的因素 D . 说明淝水之战以后北方陷入混战的状态
  • 14. “你的两颗门齿,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你用过的粗糙石器,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智慧的闪烁;那遗留着的炭屑和烧骨啊,是不是告诉后人,你已经征服了火的精灵?”诗歌中的“你”距今约
    A . 170万年 B . 70万-20万年 C . 3万年 D . 6000年
  • 15. 多学科研究表明,大致在仰韶文化半坡阶段旱作农业经济成熟起来,形成了固定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家畜饲养模式,至距今5000年前后扩展到了东北地区的西辽河流域、长江中游地区、东南沿海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半坡文化时期诞生了最早的国家形态 B . 仰韶文化奠定了中国传统农业的基础 C . 仰韶文化时期氏族没有出现阶级分化 D . 半坡阶段是仰韶文化成熟的关键时期
  • 16. 同学们搜集到有关山顶洞人的如下资料,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 . 考古工作者的笔记 B . 山顶洞人的复原头像 C . 遗址中出土的骨针 D . 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
  • 17. 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起,中国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古代埃及的太阳历和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汉谟拉比法典》,希腊的城邦国家,迥然相异,对照鲜明。由此可见(   )
    A . 古代人类文明呈现多元发展格局 B . 罗马法制建设奠定欧洲法学渊源 C . 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东西文化交汇 D . 欧亚非美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 18. 隋唐时期,江都(今扬州)发展较快,经济地位日益重要。据右图可知,江都地位的上升得益于(       )

    A . 其为隋朝都城之一 B . 大运河以其为中心 C . 位于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地 D . 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 19.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课后绘制的图示。▲处应填入的是(       )

    A . 设置驻藏大臣 B . 签订《尼布楚条约》 C . 平定噶尔丹叛乱 D . 郑成功收复台湾
  • 20. 图1、图2是在新疆地区发现的两枚汉代印章。它们共同证明(  )

    A . 西域各族人民与汉朝交往密切 B . 新疆地区已经归属汉政府管辖 C . 西汉重视发展边疆地区的农业 D . 汉朝与少数民族进行政治联姻
  • 21. 阅读下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
    A . 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 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C . 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D . 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 22. 如图表反映出的社会特征是(  )

    A . 黄巾起义的队伍不断壮大 B .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C . 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 . 两汉之际的社会政治动荡
  • 23. 美国的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清政府(     )
    A . 顺势而为,与时俱进 B . 对外开放,积极交流 C . 主权完整,闭关锁国 D . 学习西方,变法通商
  • 24. 运用如下表史料,可以设计出的探究主题是(     )

    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

    量的谷壳、稻杆堆积,

    最厚处达1米

    东晋南朝时,实

    现水稻移栽,麦

    稻兼作或双季稻

    真宗深念稼稍,闻

    占城稻耐旱...遣

    使以珍货求种

    喜看稻菽千

    重浪,最是

    风流袁隆平

    A . 水稻种植的发展 B . 农业工具的进步 C . 农耕文化的兴衰 D . 科学技术的演变
  • 25. 李华同学整理了位于山西襄汾的陶寺都城遗址的一些遗存图片及介绍(如下),据此可以推测这一地区(     )

                                             

       

              

    宫城内,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以及可能用于宫殿之上的陶质建筑残料。城内有两处高等级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

    通高9厘来,口径37 厘米,底径15厘来,可能是当时首领使用的礼器。


    陶壶朱书两个字,一字可能释为“尧”,另一字释为“文”故考古学家认为其与尧、禹两位部落联盟首领有关。


    A . 使用磨制石器 B . 形成完整文字体系 C . 社会分工细化 D . 出现早期国家雏形
  • 26. 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有两个核心抓手, 一手抓军事,能打胜仗,另一手抓 种粮,发展农业生产,把一切社会资源都驱使到促进农耕和有利于战争的方面。 他意在说明商鞅变法( )
    A . 实施的背景 B . 遇到的阻力 C . 成功的原因 D . 深远的影响
  • 27. 某学者综合考虑各因素绘制成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

    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

    ①出现盛世       对外开放       使用火药 ②国家统一     商业繁荣       科技领先

    ③政权并立       贸易发达       发明司南 ④强化皇权     闭关锁国       科技落后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①④
  • 28.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以下三幅文物图片体现的共同主题是宋朝

    A . 绘画艺术高超 B . 科技领先世界 C . 经济重心南移 D . 商品经济发展
  • 29. 10至12世纪是我国古代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下列正确反映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30. 从如图的朝代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这一阶段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     )

    A . 国家分裂 B . 政权并立 C . 民族交融 D . 走向统一
  • 31. 七年级某班同学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搜集到下列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的学习主题是

    考古资料

    文献记载

    艺术作品

    文学作品

    耙地图(嘉峪关)

    “(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常饭鲫鱼 羹,渴饮茗汁……经数年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 

    ——《洛阳伽蓝记》

    连坐胡床壁画(莫高窟)

    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 

    …… 

    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 

    ——摘自《凉州行》

    A . 发达的农耕文明 B . 持续的民族交融 C . 多元的饮食文化 D . 辉煌的艺术成就
  • 32. 包伟民在《宋代城市游民研究》一书中指出,宋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变革与转型的时期,与前代相比,宋代城市的经济功能凸显。以下描述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 开封人口超过100万 B . 商帮的兴起与发展 C . 商品交易中使用纸币 D . 坊市的界限被打破
  • 33. 我国疆域版图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观察下面四幅疆域图,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概括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A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与发展 C . 中外交往不断扩大 D . 友好交往成为民族关系的主流
  • 34. 记笔记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笔记有利于梳理整合所学知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知识结构。下图是某校七年级学生所做的历史课堂笔记,据此判断该学生学习的内容是(     )

    A . 开放的社会风气 B . 民族交往与交融 C . 多彩的文学艺术 D . 繁荣的对外贸易
  • 35. 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一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的热潮,传统文化成为流行。以下文学作品的文学体裁是

    ①……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

    ②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

    A . 汉赋和唐诗 B . 唐诗和宋词 C . 宋词和元曲 D . 元曲和小说
  • 36. 关于下表,填写正确的是

    A . 贞观之治、安史之乱 B . 安史之乱、贞观之治 C . 黄巢起义、安史之乱 D .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
  • 37. 某同学拟办一份历史手抄报,准备了下图所示的一些素材,由此判断手抄报的主题是(     )

    ①戚继光抗倭

    ②顺治帝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

    ③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

    ④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 . 民族关系的发展 B .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D . 封建社会的危机
  • 38. 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都省握天下之机,上省分天下之治”。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
    A . 分封制 B . 科举制 C . 郡县制 D . 行省制
  • 39. 小史指着一张形势图说:“北方先后出现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吴、南唐、吴越、闽等九个政权。”这张形势图应该是( )
    A .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B . 唐末藩镇割据 C . 五代十国更迭与分立 D . 南宋偏安江南
  • 40.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材料评价了(   )
    A . 中央集权制度的由来 B . 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C . 封建科举制度的影响 D . 三省六部制的局限性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