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模考前复习卷(六)

修改时间:2025-02-19 浏览次数:6 类型:中考模拟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绘制历史示意图有助于认识历史。下侧示意图呈现的是(     )

    A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 . 联合国内部隐藏的矛盾 C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D . 冷战形势下的对抗和冲突
  • 2. 苏德战争爆发初期的列宁格勒等地区,经常是8-10个士兵一天只能分享一条黑面包。但后来苏联士兵吃到了美国罐头等,伙食得到大大改善。这可能得益于(     )
    A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B .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C . 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D . 《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 3.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这表明阿拉伯人(     )
    A . 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B . 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大帝国 C . 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D . 传播了欧洲文明的新成果
  • 4. “在城镇建立的大学实行完全的自治,既不受任何上级的管辖,也不受所在地方的限制。如果学校与市政当局发生矛盾,或者学校对所在地的条件和环境感到不满,就会像巡回商人那样,从一个城镇迁移到另一个城镇。”据此可知,中世纪西欧大学(     )
    A . 拥有一定特权 B . 制约城市兴起 C . 关注人的发展 D . 强化国王权力
  • 5. 从公元前487年开始,雅典执政官(城邦的最高领导职务)的候选人就由抽签选定。到公元前461年时,所有的公职人员,除了将军的职位外,都由抽签选定。这体现雅典(     )
    A . 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 B . 突出的特点是小国寡民 C . 是古代欧洲文明发源地 D . 成为希腊城邦政治中心
  • 6. 古印度诗歌集《梨俱吠陀·原人歌》中描绘: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由此可知,古代印度(     )
    A . 文学艺术繁荣 B . 法律制度严苛 C . 提倡众生平等 D . 社会等级森严
  • 7. 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家达30多个,15亿人被卷入战争,参战各国的死伤人数超过3000万,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达60个国家和地区,参战各国的死伤人数超过7000余万,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万亿美元。这反映了(     )
    A . 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B .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C . 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展进程 D . 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
  • 8. 1929—1933年,美国的工业产量下降超过40%,贸易额减少70%。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 . 经济危机的爆发 C .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D . 工业发展的缓慢
  • 9. 语言折射历史的变迁。有学者发现,在历史某时期,英语中的factory(工厂)、industrial bourgeoisie(工业资产阶级)有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意义;此外,还有capitalism(资本主义)、urbanization(城市化)等新词汇出现。以上词汇出现的时代背景(     )
    A . 英国圈地运动的开展 B . 工场手工业的出现 C . 殖民掠夺与争霸战争 D . 工业革命不断推进
  • 10. 布吕肯街10号的马克思故居,从1至17号房间,分别布展了“创始人足迹”“青春梦想”“思想巨匠”“历史转折点1848”以及“恩格斯与共同理念”等专题。其中“历史转折点1848”指(     )
    A .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 . 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C . 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D . 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 11. 下列三幅图片传达的信息正确的是:(     )

            甲骨文                       金字塔                            《汉谟拉比法典》

    A . 甲骨文的出土,有力的证明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B . 金字塔,是古希腊文明的象征,是古希腊人智慧的结晶。 C . 《汉谟拉比法典》的出现,说明印度河流域很早就进入文明时代 D . 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 12. 下表为1948~1952年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统计,这一历史阶段西欧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得益于(   )

    时间(年)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工业生产上升

    农业生产上升

    1948~1952

    25%

    35%

    4.8%

    A . 欧共体的成立 B .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D . 杜鲁门主义的推行
  •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初期,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开始推行冷战政策。冷战是指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
    A .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D . 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 14. 下表是西方主要国家(组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对下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有(     )

    国内生产总值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组织)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1965年所占世界的比例(%)

    34.88

    15.85

    4.56

    1993年所占世界的比例(%)

    27.08

    27.17

    18.23

    ①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②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③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④马歇尔计划推动日本经济发展

    A . ②③ B . ①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15. 二战后,日本政府制定了“科技立国长远发展战略”,把发展教育作为国策,重视培养人才,提高了本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进而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日本的对外贸易呈迅速上升势头。由此可知,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是(     )
    A .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B .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C . 受到美国大力扶持 D .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 16. 阅读表格(来源:依据2023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内容制作),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比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间

    1914—1918年

    1939—1945年

    交战双方

    同盟国与协约国

    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同盟

    主要战场

    欧洲战场

    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

    关键战役

    凡尔登战役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结果

    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结束

    A . 每间隔二十五年就会爆发一次世界大战 B . 两次大战的交战双方都是帝国主义国家 C . 亚洲地区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 D . 两次大战的结束都与核武器的使用相关
  • 17. 1933年,罗斯福政府颁布《农业调整法》,试图通过限制产量来提高农产品价格,但这一措施却加重了消费者负担,农产品消费量反而减少。这表明(     )
    A . 国家干预经济成效显著 B . 新政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C . 农业供需矛盾得到缓解 D . 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
  • 18. 巴黎和会操纵者之一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夺走德国的殖民地,把它的军队减到只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力量……这一切终究毫无意义,德国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欧洲列强间矛盾未根本解决 B . 巴黎和会维持了欧洲长久和平 C . 德国受严惩成为二战的导火线 D . 战后的凡尔赛体系没有任何作用
  • 19. 如表是欧洲主要国家国防预算的增加情况。该表直接反映(   )

    (单位:千万英镑)

    国别时间

    德国

    奥匈帝国

    意大利

    英国

    法国

    俄国

    1890年

    2.88

    1.28

    1.48

    3.14

    3.74

    2.9

    1914年

    11.08

    3.66

    2.82

    7.68

    5.74

    8.82

    A . 各国经济迅猛发展 B . 欧洲列强扩军备战 C . 两极对峙局面形成 D .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20. 如图所示为“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它长124米,宽16.8米,建造于1903年,现停泊在列宁格勒市内的涅瓦河畔,被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物保存下来。它见证了(   )

    A . 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 B . 法国大革命的曲折 C . 日本明治维新的历程 D .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 21. 如图是创作于1919年的一幅漫画(图中一个巨头正手执圆规指向欧洲大陆),根据图中的信息推断,漫画作者旨在(   )

    《三巨头》

    A . 肯定“三巨头”维护欧洲秩序 B . 揭露“三巨头”结成军事同盟 C . 讽刺“三巨头”操纵国际联盟 D . 谴责“三巨头”推行强权政治
  • 22. 苏俄(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充满了开创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九(1)班同学按时序对其探索过程进行了排序,其中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B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十月革命 C . 十月革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 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 23. “1917年11月7日晚,全副武装的工人、士兵和水兵向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发起了猛烈进攻。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化为现实,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革命”和“理论”分别指(     )
    A . 法国的巴黎公社运动       空想主义 B . 俄国的二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 C .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空想主义 D . 俄国的十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
  • 24. 《大国崛起》解说词中提到:“1917 年 11月7 日,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 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这里的“伟大实践”是指 (     )
    A . 实行了法西斯专政 B .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 . 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D . 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二、材料分析题

  • 25. 【法律完善与制度健全】

    材料一   (美国)历史上其实有两个建国的时刻,第一个在1776年,第二个在1787年。《独立宣言》是第一个时刻的“开创性”文件,宪法是第二个时刻的“开创性”文件。前者非常激进,将主权确立在个体之中,将政府描述为与此抵触的力量,反抗政府则是自然的行为。后者是一个保守的文件,将主权确立于“人民”这个集体当中,将政府定位为自由的重要保护者而非敌人,认为社会平衡比个人自由更具价值。

    ——摘编自[美]约瑟夫·J.埃利斯《美国创世记:埃利斯建国史系列》

    材料二   《拿破仑法典》……宣布保护私有制度,规定一切动产、不动产的私人所有权都是绝对的,受到法律严格保护的。法典根据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则,规定一切人都享有民事权利。对于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契约,法典给予了特别的重视,规定了一系列保障契约自由和契约法律效力的条款。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得到法律确认,但议员贿选、买官卖官、官商勾结等现象仍普遍存在,直接威胁资产阶级统治。18世纪以来,伴随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英国先后颁布了三次《选举改革法》,进一步完善其监督英王和政府及司法机关的职能。

    ——摘编自吴艳宇《英国议会监督制度研究》等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两个法律文件对政府职能的不同定位,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份法律文件都具有“开创性”的理由。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拿破仑法典》体现的主要原则。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出合理化建议
  • 26. 【制度变革与科技进步】

    材料一   

    材料二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它们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图一、图二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运用史实分析制度变革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 27. 【政策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1925年苏俄(联) 粮食产量 (注: 普特=16.8千克)

    年份

    1921年

    1925年

    粮食产量 (普特)

    22.13亿

    44.24亿

    ——《历史——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

                        田纳西水利工程

    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与发展……新政作为挽救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虽不十分显著, 但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卷》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有什么变化?并分析原因。   
    (2) 材料二中的图片反映了罗斯福新政期间的哪一重要举措?材料二中“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应如何理解?
  • 28. 【大国崛起】

    材料一

    材料二   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及随着打开国门而逐步加深的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了解,使一些出身于下级武士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打倒幕府统治的必要性。他们从爱国主义的立场出发,走上了一条革命的道路。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图片所反映的史实如何促进美国的崛起。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下级武士走上的“革命的道路”,说明日本为摆脱“严重的民族危机”是如何加强军队战斗力。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分析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施感到“欣慰”的原因。
    (4) 结合上述材料,归纳一个国家要崛起和复兴应该具备的要素。(至少写出两点)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