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卷(四)

修改时间:2025-02-19 浏览次数:3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谈到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厂长时的状况,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调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材料突出反映了(    )
    A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性 B . 联产承包责任制势在必行 C .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所在 D . 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 2.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  )
    A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 发展才是硬道理 C . 必须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D . 必须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 3.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恳求身边的同志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理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理好!”临终前提出这一要求的是
    A . 王进喜 B . 焦裕禄 C . 雷锋 D . 黄继光
  • 4.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但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于(  )
    A .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 .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 . 中共八大的召开
  • 5. 土地改革后,部分贫苦农民由于底子薄,在耕牛、农具、资金或劳力、粮食等方面感到缺乏,因而生产、生活上困难仍然很大。为此我国(   )
    A . 推行了“一五”计划 B . 进行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 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6. 新中国成立初期,“平均每个农户只有0.6头耕牛,就大多数农户来说,从事独立的家庭经营尚感困难”。基于此,我国( )
    A . 开展了土地革命 B . 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C . 成立了人民公社 D . 采取包干到户形式
  • 7.  毛泽东主席曾告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够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推行的土地政策是(  )
    A .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丰荒相通 B .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 . 开展土改,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D .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 8. 1950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材料反映了土地改革( )
    A . 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B . 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C . 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D . 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
  • 9.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下列事件中既巩固了政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的是(    )
    A . 西藏和平解放 B . 土地改革 C . 抗美援朝 D . 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 10.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抛头颅洒热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此处“钢少气多”中的“气”凸显的是(  )
    A . 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 B . 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 C . 公而忘私、艰苦奋斗的民族传统 D . 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民族力量
  • 11. 194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了(     )
    A . 《延安颂》 B . 《在太行山上》 C . 《义勇军进行曲》 D . 《救亡进行曲》
  • 12. 晓丽同学观看电影《开国大典》后,怀着激动的心情记述了下列内容: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起欢呼起来,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晓丽心情激动是因为新中国成立(     )
    A . 使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B . 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 C .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D . 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 13. 1964年,周恩来在一次谈话中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的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有敢于承认自己缺点和错误的勇气我们才能改正它们。”这里的“失误”是指(  )
    A . 第一个五年计划 B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C . 农业合作化运动 D . “文化大革命
  • 14.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华人民共成立初期,正确分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出了当时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使之成为探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的会议是(  )
    A .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B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 中共八大 D . 中共八大二中全会
  • 15. 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
    A . 长征精神 B . 无私奉献精 C . 大庆精神 D . “两弹一星"精神
  • 16. 泰来机制面粉厂是泰州最早具有近代意义的工厂,始建于1906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改名为“公私合营泰州面粉厂”。该厂改名的时间大约是20世纪(  )
    A . 40年代 B . 50年代 C . 70年代 D . 80年代
  • 17. 下面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从中可以直接读到的信息是(  )

    农林

    水利

    轻工业

    重工业

    运输

    邮电

    贸易

    物储

    文教

    卫生

    城市

    公用

    其他

    7.6

    6.52

    51.68

    19.2

    3

    7.2

    3.7

    1.1

    A .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农、轻、重等各行业均衡发展 B . 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 .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D . 第一个五年计划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 18. 右图是一个面带微笑正在耕地的农民,旁边竖着一块地界碑,上面写着:磨沟村雇农冶金财分得土地二亩五分。图片说明当时中国实行的是(  )

     

    A . 地主土地所有制 B . 农民土地所有制 C . 集体土地所有制 D . 国家土地所有制
  • 19.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应出自下列哪部文献?(  )
    A . 《天朝田亩制度》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 《中国土地法大纲》
  • 20. 201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会议的论述,正确的是(   )
    A . 中共二大——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B . 中共七大——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 . 中共八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D . 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首都北京30万人聚集的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接着,毛泽东主席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广场上响起暴风雨般的欢呼声。

    材料二:(如图)

    (1) 以上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
    (2) 大会上奏起的国歌名称是什么?由谁作曲?
    (3) 以后每年的这一天就成为我国的什么节日?
    (4) 这一事件有何历史意义?从此,我国进入什么社会?
  • 2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走过了曲折而又辉煌的伟大复兴之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立国之路】

    材料一   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人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曲折之路】

    材料二   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是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时期,广大内地和边疆地区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改善了工业的地理布局。在交通运输上,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通了火车。此外,核武器和导弹也试验成功。这些成就的取得,源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勇于从困难中奋起的能力。这是一种何等的精神面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三卷)

    【转折之路】

    材料三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光明之路】

    材料四   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材料五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我们秉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
    (2) 材料二中提到的“弯路”指的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正确”;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错误”。

    A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B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的取得与中华民族精神面貌无关。

    (4)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光辉的起点”是党召开的哪一次重大会议?此次会议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
    (5) 材料四中的“中国道路”是指什么道路?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将如何继续?
  •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公布的《土地改革法》成为重庆地区土改的最高方针和根本依据, 经过斗争,农民土地所有制建立起来了……分到田的农民,放心大胆、热情高涨的进行农业生产,有贫农高兴地在夜里挖田。川东行政区农作物的收获平均有八成至九成增长,据农民反映此为20年来前所未有的丰收。土地改革后,重庆农民的爱国情绪饱满,以实际行动支援国内外斗争……重庆的农民们切身的感觉到生活在新中国的怀抱里非常幸运,都在加紧改造和提高自己以适应祖国各方面的需要。

    ——摘编自尹世林《建国初期重庆地区土地改革研究(1949-1954)》

    材料二   重庆市“一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为:要与整个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相适应,为国家工业化的需要服务。为保障计划顺利实施,重庆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市委不断加强对一五计划的宣传,向人们介绍细节,从而动员群众为国家建设努力奋斗;还大力培养和选调干部,加强了从事经济工作的干部力量;为使相关企业有效运转,市政府加强企业管理,并且鼓励涌现出的以重庆钢铁厂木工黄荣昌、西南制药厂工程师郑寿等为典型代表的劳动模范……重庆超额完成了既定任务,为国家未来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王润吉《“一五”计划——重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材料三   1978-2017年,重庆GDP实现了年均11.2%的较快增长,至2017年达到19500.27亿元。全市城镇人口由324.17万人增至1970.68万人。四十年前,重庆城乡居民除少数家庭拥有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外,基本没有电视机、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2016年,重庆城乡居民拥有的电视机每百户家庭均超过百部拥有量,全市民用车辆保有量为567. 5万辆……重庆改革开放的每个关键节点都与党中央的顶层设计密不可分,重庆的改革开放既有全国的共性,又有本区域的特殊性,在很多方面对全国作出贡献。

    ——摘编自《“数说”重庆改革开放》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重庆地区土地改革的影响。
    (2) 以下表述能从材料二中得出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二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错误”,材料二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未涉及”。

    ①重庆在一五计划期间的建设完全是为了满足地方工业的需要。

    ②重庆地区为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做出了贡献。

    ③苏联为我国一五计划的推进提供了重要帮助。

    (3) 根据材料二,归纳重庆为保障一五计划顺利实施所采取的措施。
    (4)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重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变化。
    (5) 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请你就今天重庆的发展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始了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在国家的主导下,两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仅用10年完成了欧洲数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道路,各类工业生产部门建立起来,钢铁、石油等工业基地建成,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等

    材料二:1953—1957年,我国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工业化初步基础。1956年,在吸取苏联教训的基础上,开始探索自己的工业化道路,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1978年以来,我国实施改革开放,逐步形成了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工业体系。进入新时代以来,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不断攀升。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通史纲要(新编)》等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推进工业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3)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化发展与苏联工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