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卷(三)

修改时间:2025-02-19 浏览次数:3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小说《大江大河》中说,“吉恩顾虑的国外投资能否被允许进入等问题可能因企业自主权的扩大而迎刃而解。他们都认定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阶段”是指(     )
    A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2. 下图B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 . 向社会主义过渡 B . 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C . 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D . 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 3.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属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     )
    A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 . 全面深化改革 C . 全面依法治国 D . 全面从严治党
  • 4.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人民”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这体现了( )
    A . 我国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 . 党始终坚持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C . 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 . 真正地实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这主要表明党中央(  )
    A .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B .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C .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D .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 6.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材料体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战略布局是(    )
    A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 . 全面深化改革 C . 全面依法治国 D . 全面从严治党
  • 7. 1985年,国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具体做法是企业上缴利润增长1%,职工工资总额可相应增长0.3%﹣0.7%。自1956年以来30年固定不变的工资制度开始出现变化,这一变化(  )
    A . 有利于增强员工积极性 B . 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C . 改变了企业所有制结构 D . 使员工收入分配平均化
  • 8. “它以农户或小组为承包单位,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发挥了小规模经营的长处,克服了管理过分集中、平均主义的弊端,又继承了以往合作化的积极成果,坚持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这段话描述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是
    A . 完成三大改造 B .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增强企业活力 D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9. 宪法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增加这些规定的背景是(   )
    A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B . 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C . 党中央纠正“文革”时期的冤假错案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10.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流行一句谚语“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其余剩多剩少都是自己的。”这是当时哪一制度或政策的写照(   )
    A . 国企改革 B . 家庭承包责任制 C . 乡镇企业 D .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11. 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文章中说:“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它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这个“中心工作”是(  )
    A . 经济建设 B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 . 平反冤假错案 D .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
  • 12.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
    A . 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 . “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 . 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 . “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 13. 邓小平曾指出“建国30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这一观点( )
    A . 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B . 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路线 C . 表明党完成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 D .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14. 如图哪一项全面反映了B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

    A . 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 . 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 .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 . 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 15.  2023年3月10日,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宪法宣誓。宪法宣誓不仅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仪式,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宪法信仰和宪法观念。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制定于(  )
    A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 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C . 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16.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952年 让农民产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原因是(  )
    A . 土地改革的推行 B . 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农村实行“大包干”
  • 17. 湖北省宜昌市档案馆工作人员王进山家珍藏着一个“老物件”,这是一张枝江县人民政府于1952年颁发给其祖父王心洲的“土地房产所有证”,这家人得到土地的原因是(     )
    A .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B . 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 C . 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D . 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 18. 电影《长津湖》有句台词让观众集体“破防”,志愿军穿插七连指导员梅生说:“我女儿问我,为什么我要去打仗,这场仗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让他们不打仗。”“这场仗”是指(  )
    A . 北伐战争 B . 中国抗日战争 C . 人民解放战争 D . 抗美援朝
  • 19. 正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是我们历史学科必须培养的核心素养。“抗美援朝战争具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性”这一结论的得出源自于下列哪一材料(  )
    A .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南北双方爆发内战 B . 第二天,美国便派兵支援朝鲜南方军队作战 C . 美国飞机对我国边境城市和乡村进行轰炸扫射 D .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战士
  • 20.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的同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还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并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农村”。这段材料说明我国抗美援朝是(  )
    A . 为了保家卫国 B . 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C . 促进西藏解放 D . 防止朝鲜战争的爆发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1957年、1984年和1993年三个GDP增长率峰值出现的关键原因。

    材料二     过去,中国对外开放的视野主要是站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上考虑如何利用国外的资源与市场,推动国内经济贸易体制改革以适应国际经贸体制的关系。今天,我们有条件、有责任也有义务站在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世界各国人民福祉的高度来部署中国的对外开放举措,来引领世界经济潮流、来塑造和完善国际经济体制。习近平对外开放思想就是这个历史要求的时代产物。

    ——摘编自裴长洪、刘洪愧《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经济学分析》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对外开放的视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举一项体现中国“引领世界经济潮流、塑造和完善国际经济体制”的措施。
  •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国土地改革前土地所有制情况调查表

    地主、富农

    占农户总

    数不到7%

    占有总耕地

    的50%以上

    贫农、雇农

    占全国农户

    57%以上

    占有耕地

    总数的14%

    材料二

    材料三 1953年,农民净货币收入比1949年增长123.6%,每人平均净货币收入增长111.4%。农民的购买力有了成倍增长,1953年比1949年增长111%,平均每户消费品购买力增长一倍。1953年同1950年相比,农民留用粮食增长28.2%,其中生活用粮食增长8.6%。

    (1) 上面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开始于何时?
    (2) 用自己的言语概括上述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
    (3) 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是什么?
  •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回答:

    (1) 在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上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目的是什么?
    (2) “三年以来”指什么时期以来?
    (3) “三十年以来”指什么事件以来?它标志着什么?
    (4) “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什么事件?标志着什么?从那时起,中国人民的内外敌人是谁?
    (5) 今天,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纪念革命先烈?怎样继承革命事业?
  • 24.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某校八年级(2)班以“改革开放的足迹”为主题举办知识竞赛,请你参与,回答问题。
    (1) 【农村改革篇】

    材料一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见下图)。

    1980年产粮 5.02亿千克

    1981年产粮 6.7亿千克

    1982年产粮 7.15亿千克

    根据材料一,凤阳县农业生产呈现什么趋势?其原因是什么?

    (2) 【经济特区篇】

    材料二 深圳与香港只一河之隔,原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划为经济特区以后,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办工业、商业和旅游业等。在很短的时间里,深圳变成一座现代化城市。

    根据材料二,分析深圳变成现代化城市的原因。列举一例与深圳同年建立的经济特区。

    (3) 【解放思想篇】

    材料三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邓小平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邓小平发表这段谈话有什么重要意义?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

    (4) 【展望未来篇】

    材料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中共十九大报告

    根据以上四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将如何继续?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