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卷(五)

修改时间:2025-02-18 浏览次数:10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下列有关隋炀帝暴政的表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营建东都洛阳   ②开凿大运河   ③乘龙舟沿大运河巡游   ④正式确立科举制度   ⑤三次征辽东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⑤ C . ①②③⑤ D . ①③④⑤
  • 2. 下列哪一史实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
    A . 隋文帝灭掉陈朝 B . 隋朝创立科举制 C . 隋朝统一度量衡 D . 隋朝开通大运河
  • 3. 这一制度创立于隋朝,由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来选拔官吏,该制度是(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科举制 D . 行省制
  • 4. 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等。下列文物能为“信息革命”提供依据的是(  )
    A . 定窑孩儿枕 B . 南宋纸币铜版拓片 C .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拓片 D . 宋代蹴鞠纹青铜镜
  • 5. 某学者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原始史料是(  )
    A . 电影《满江红》 B . 三彩釉陶载乐骆驼 C . 元大都平面图 D . 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 6. 北宋武举考试的标准“以文为主”,其内容为武艺和策论。武艺主要是考弓马。弓马合格,则参加文章考试,先考策论,后考《武经七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 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B . 宋代盛行读书风气 C . 宋代商品经济繁荣 D .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7. 从下面知识卡片的内容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B . 宋朝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 宋朝地方政府效率很高 D . 宋朝重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 8.  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这反映了 (   )
    A . 唐朝文化多元繁荣 B . 宋朝文化继承创新 C . 文化发展的差异性 D . 艺术内涵的相通性
  • 9.  宋代海外贸易频繁,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香料到泉州出售。他到达泉州港口后,办理手续并缴税应该去   (   )
    A . 蕃坊 B . 榷场 C . 市舶司 D . 都护府
  • 10.  隋朝末年家住涿郡的商人要乘船沿着新开凿的大运河去洛阳,必须经过 (   )
    A . 永济渠 B . 通济渠 C . 邗沟 D . 江南河
  • 11.  韦庄《秦妇吟》:“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   )

    A . 黄巢起义 B . 黄巾起义 C . 安史之乱 D . 陈胜、吴广起义
  • 12.  到了宋代,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局限在官方设立的市内进行,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进行。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由此可知,宋代(   )
    A . 经商突破了时空限制 B . 纸币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繁荣 C . 商业侵占了城市的空间 D . 政府不再限制商业的发展
  • 13.  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 . 宋朝推行崇文抑武方针 B . 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 . 北宋海外贸易发达 D . 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
  • 14.  《宋史·文苑传》记载:“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治国政策是(   )
    A . 轻徭薄赋 B . 以德化民 C . 分权制衡 D . 崇文抑武
  • 15. 历史学习中,比较法的运用有助于我们分析历史现象的异同、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比较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出现原因时,发现其共同点有(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治世出现的前提               ②统治者善于用人,注重科举选才

    ③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减轻百姓负担            ④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

    A . ②③ B . ①② C . ①④ D . ①③
  • 16. “贞观初年,太宗同意征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材料反映了唐太宗(     )
    A . 独断专行 B . 改革税制 C . 虚心纳谏 D . 裁减冗员
  • 17.  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后梁军队三次掘开黄河堤防拒敌,造成连年水灾,人民流离死亡。农民被迫反抗,要求消灭割据,建立统一国家。可见(    )
    A . 分封同姓酿成八王之乱 B . 社会危机下人民渴望统一 C . 政权频繁更迭民不聊生 D . 安史之乱造成了巨大破坏
  • 18.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如表研究的主题是(   ) 

    历史时期

    东周

    西汉

    东汉

    西晋

    唐朝

    政治现象

    诸侯争霸

    七国之乱

    州牧割据

    八王之乱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A . 君主专制弊端丛生 B . 地方建制的教训 C . 分裂违背历史潮流 D . 重文轻武的得失
  • 19. 唐以前,耕犁是长直辕犁,回转困难。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在敦煌莫高窟第四百四十五窟的壁画中有曲辕犁耕作图。据此可知(   )
    A . 先进耕犁技术推广到边疆 B . 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一致 C . 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明显 D .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 20. “发迹的阶梯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无论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如何。事实上,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而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发达。”材料表明科举制
    A .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 . 有利于社会各阶层流动 C . 根据血缘关系选拔人才 D . 会使名门望族败坏名声

二、材料分析题

  • 21.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以“唐朝的对外交往”为主题的研学活动,以下是他们的研究过程。

    第一步: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现象

    材料一: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第二步:搜集唐朝对外交往的史料

    材料二:

    图1

    图2

    图3

    陶黄釉大食(古代阿拉伯)人俑,出土于唐朝墓葬,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桂苑笔耕集》,新罗人崔致远来唐写的个人诗集,深受唐文化影响,对新罗文学界影响深远。

    东罗马金币,其上刻有东罗马国王像和女神像,出土于陕西咸阳一处唐朝墓葬。

    第三步:探究唐朝对外交往繁盛的原因

    材料三:唐代中国是亚洲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当时的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那时和唐朝通使交好的国家,主要的有70多个。唐政府机构中有鸿胪寺,专门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设立互市监、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再加上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汇集了众多的外国宾客,是世界闻名的国际性大都市,长安的太学里有外国留学生。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第四步:交流共享,谈唐朝对外交往的启示

    (1) 依据材料一,观察《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参照鉴真东渡简介范例,完成你对玄奘西行的简介。

    【范例】唐朝高僧鉴真排除千难万险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中国的医药和书法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图1的史料类型。小翔同学认为运用图2史料研究唐朝的中外交流繁盛是可信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促进唐朝中外交流繁盛的主要因素。
    (4)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唐朝的对外交往对当今的对外开放有什么启示?
  • 22. 大唐帝国,以其恢宏的气度和开放的胸怀书写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一页。在其辉煌的背后,闪耀着几代君主治理国家的卓越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在位时唐朝社会出现了什么局面?
    (2) 图二中的人物是谁?她的统治对唐朝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3) 依据所给材料,写出3点图中两位人物在治国措施上相同之处?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废了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取消了门第限制。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考试。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科举制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子弟进入仕途的弊端。

    材料三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毅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牵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遮言》

    材料四  载元初年(690年),她亲自主持考试,各地精英云集洛阳殿上,考生有上万人之多,连续考了几天,这次考试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依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实行怎样的选官制度,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结合所学,隋文帝认为什么是选拔人才的标准?他统治期间以什么方式进行人才选拔?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时间和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 材料三反映了科举制最大的受益者是谁?并结合所学,分析科举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
    (4) 材料三中提到的皇帝开创了怎样的盛世局面?他在位期间做出了什么有利于科举制发展的举措?
    (5) 材料四中的“她”指的是谁?“这次让人印象深刻的考试”有何不同之处?
    (6)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科举有何影响?(写出三点即可)
  •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他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在政治上,他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他在位的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齐世荣《中国历史》

    材料二  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发展起著名的瓷都;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广州、泉州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尤其是泉州,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港口。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盛世局面”和“鼎盛时期”分别是什么?概括这些局面出现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概述这一发展的深远影响是什么?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