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卷(三)

修改时间:2025-02-18 浏览次数:8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水机轮转,众兜汲水,日夜不息……”反映出唐代在农业生产方面(  )
    A . 秧马提高了插秧的速度 B . 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 C . 筒车增加了灌溉的面积 D . 耧车增加了播种的面积
  • 2. 如图是唐三彩骆驼乐舞俑,根据服饰和面部轮廓等特征,可以判定图中人物来自中亚。七名男乐俑盘坐平台四周,分别执胡汉乐器演奏,中间的女舞俑表演舞蹈。该文物(     )

    ①体现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②见证了唐与吐蕃的友好往来

    ③反映了唐朝手工业发展水平          ④说明了唐朝艺术繁荣多姿多彩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3. 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流星”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繁荣而短暂 B . 实现了统一 C . 统治者残暴 D . 大运河开通
  • 4. 辽宋澶渊之盟规定“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宋夏和约规定“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议和的价值在于(  )
    A . 促进了辽与西夏经济的发展 B . 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C . 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D . 对北宋来说都是屈辱的
  • 5. 熙宁十年(1077年),国家税收剧增到52011029贯、石、匹、斤、两、领、团、条、角、竿(注:宋代税务种类多,各税种计量单位不一,这里仅是数值的总和),中央和地方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支二十年之用”。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A . 缓解了财政困难 B . 损害了权贵的利益 C . 改善了百姓处境 D . 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 6.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历经54年,每个政权统治平均约为10年,最短的不到4年。由此可知,五代时期(   )
    A . 经济有一定发展 B . 政权更迭频繁 C . 政局相对稳定 D . 疆土日益扩大
  • 7.  以下史料共同说明唐朝(   )

    A . 兴盛的原因 B . 农业的发展 C . 衰落的过程 D . 割据的结果
  • 8.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关于该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 . 隋文帝开设进士科标志着该制度正式创立 B . 看重门第,不利于选拔人才 C . 唐玄宗创立了殿试制度 D . 加强了皇帝选官用人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
  • 9. 唐长安城设东西两市,作为长安城内的两个商业核心,这里商贾云集、邸店林立,物品琳琅满目。这体现了长安城(     )
    A . 城市布局对称 B . 商业贸易繁荣 C . 政治制度完善 D . 市民文化兴盛
  • 10. 下面是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示意图,其中演变顺序正确的是 (   )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② C . ③④①② D . ②③④①
  • 11.  北宋中期为摆脱统治危机,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这次变法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有(   )

    ①青苗法    ②保甲法    ③方田均税法    ④募役法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2.  某学者这样评价中国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该学者评价的是 (   )
    A . 隋文帝 B . 唐太宗 C . 宋太祖 D . 成吉思汗
  • 13. 某同学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进行了如下归纳,符合隋唐时期时代特征的是(       )
    A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 繁荣与开放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14. 魏征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谏臣,其直言不讳,深受唐太宗喜爱,赞扬他“觉其妩媚”。下列名言符合魏征特点的一句是(     )
    A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 .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C .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D .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 15. 唐太宗曾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表明唐太宗(     )
    A . 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 . 认真总结了隋朝灭亡的教训 C . 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 . 及时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
  • 16. 有人曾对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评价道:一项是阳刚的一撇,另一项是阴柔的一捺,在中国的大地上书写了一个巨大的中国“人”字。这两项工程的共同点是(   )
    A . 最后完工的时间相同 B . 具有浓厚的军事防御功能 C . 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D . 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优越性
  • 17. 隋的“国富”历来为传统的史学家所津津乐道,隋炀帝在全国各地广设粮仓,长安、太原、洛阳等地的仓库储存了几千万匹布帛,直到唐朝初年,这些仓库中的粮食、布帛还没用尽,如此富庶的隋朝却短命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
    A . 上层统治者奢侈腐化 B . 隋朝统治政策不得民心 C . 下层的人民起义不断 D . 隋修建大运河耗费国力
  • 18. 张九龄和韩休都是敢言直谏的宰相,经常“怼”唐玄宗。张九龄罢相也成为开元盛世的拐点之一,此后危机逐渐浮现,直至安史之乱爆发。据此可知(    )
    A .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B . 盛极而衰是唐朝整体发展的大趋势 C . 张九龄罢相是唐朝衰落的根本原因 D . 善于纳谏与重用人才关系国家兴衰
  • 19.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这两大问题分别是通过(     )
    A . 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B . 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C . 八股取士和通判制度 D . 科举制和行省制
  • 20. 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B . 五代政权在北方,而十国则都在南方 C . 这一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 D . 这一时期,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二、材料分析题

  • 21.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以“唐朝的对外交往”为主题的研学活动,以下是他们的研究过程。

    材料一: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义,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序号

    史实

    主要外国使团入唐次数:阿拉伯帝国37次、越南24次、新罗26次、波斯26次、日本13次、天竺25次、东罗马7次、粟特的安国17次、粟特的石国21次、粟特的曹国8次、高丽7次、斯里兰卡5次

    日本政府任命曾长期居留中国并熟知中国典章制度的高向玄等人为国博士,于646年至718年,基本完成了政治改革,建立了古代天皇制度国家,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唐太宗时增订完成了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些乐舞融合了域外音乐和乐器,在长安有着压倒传统乐舞的优势

    材料二:材料三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访印度。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外,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也极为频繁。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有学者估计,李勉做广州刺史时,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至少也在80万。

    ——选自《中国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

    (1) 材料一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在他们身上你能学到哪些精神?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时中外交流的一个特点。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促进唐朝时中外交流繁盛的主要因素。(至少两点)
    (4) 唐朝以博大的胸襟迎接世界各地的客人,显示了高度的自信和恢宏的气度。你认为唐朝的对外交往对当今的对外开放有什么启示?
  • 22. 唐朝是诗的国度,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诗史合一”的传统,通过唐诗,我们可以对唐朝的历史有更深地理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贞观铜牙弩,开元锦兽张。

    ——杜甫《复愁十二首》节选

    (1) 诗歌中涉及的两位皇帝分别是谁?他们在位时期,为何能够取得盛世局面?
    (2)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收集了一组唐诗,每一首都与历史教材中提到的某些史实密切相关。请仿照诗①的范例,帮助他把下表填写完整。

    序号

    作者

    诗名

    诗歌节选

    可反映的史实和对史实的合理解读

    白居易

    《登观音台望城》注:观音台为长安城中的高台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示例:唐都长安布局严整,规模宏大,人口众多

    柳宗元

    《乐府杂曲·鼓吹铙歌·高昌》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注:“文皇”指唐太宗

    李白

    《哭晁卿衡》注:晁衡是唐朝时来华的日本人中的杰出代表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孟郊

    《登科后》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杜甫

    《春水》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3) 通过以上活动,同学们一致认为上述五首诗歌能代表各个方面的盛唐气象。据此,谈谈你对盛唐气象的认识。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宗虚心征求群臣和顾问的坦率批评,并诚心诚意地利用他们的批评改善政务。他即位不久,就使谏官参加门下和中书两省大臣们的国事讨论,以便有失误时可及时纠正。他即位初年所自觉遵奉的另一个儒家美德就是节俭。他严格地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

    ——摘编自《剑桥隋唐史》

    材料二: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仅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也不敢想……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天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毛泽东

    材料三:即位之初,唐玄宗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华物品。同时唐玄宗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使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治世局面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统治期间出现的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之为什么?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高度评价武则天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玄宗统治前期的改革措施。综合上述材料,从唐朝前期兴盛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 24. 改革和创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一

    A:“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唐朝皮日休

    B:“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唐朝诗人胡曾《汴水》

    材料二   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三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1) 材料一中AB两则材料评价的对象是什么?
    (2) 材料二反映了隋朝选拔人才的创新制度是什么?这一创新制度使选官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据材料三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针对存在的这种问题,材料中赵普给宋太祖提出了什么解决措施?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