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12-19 浏览次数:31 类型:期中考试
*字型卡* “友”是会意字。从字形 看像两只方向相同的手合拢 在一起可见“友”造字本义是① | *类型卡* “友”类型多样。在你面对焦虑、困惑而茫然无(cuo )② 时,给予你开导鼓励,为你指明方向的,是良师;在你面对困难时,雪中送炭,和(ai )③ 可亲,默默帮助你的,是益友。还有交情深厚的,是挚友;直率坦言的,是诤友。 | *雅称卡* “友”重道义淡若水是“君子之交”,同生死共患难是“④ ”,不计年岁长幼行辈,而结下深厚友谊的朋友 交往是“⑤ ”…… |
长安遇冯著 唐·韦应物 客①从东方来,衣上灞陵②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③花正开,飏飏④燕新乳⑤。 昨别⑥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 微剧脚本 长安街头,韦应物遇到衣裳沾雨的冯著。 韦应物 (表情:①____)冯兄远道而来,所为何事? 冯 著 唉! 韦应物 冯兄,你是来长安谋发展的吧!可惜前路布满荆棘,你还得买斧砍除呢! |
【注释】①客:这里指冯著,韦应物的朋友。② 灞(bà)陵:长安东郊山区,汉代曾是著名的隐逸地。 ③冥冥:这里形容默默无语的情态。④飏(yáng)飏:形容鸟儿飞行欢快的样子。⑤燕新乳:指小燕初生。 ⑥昨别:去年分别。 | 冯 著 韦兄莫要打趣了。 韦应物 (轻拍冯著肩头)冯兄你看,②____ 冯兄啊!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
【示例】《再塑生命的人》中,莎莉文老师用行动接纳孩子,第一次见面,她以一个坚定的拥抱,让海伦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和包容。她用合适的方法教育孩子:游戏教学,她让海伦通过摸某个东西,再在她手心拼写出这个词,然后反复多次,再请她自己拼出来,像玩游戏一样学习;体验式学习,她让海伦懂得了用心去感受事物;坚持与海伦对话,让海伦融入社会,像正常孩子一样快乐;用爱心和耐心陪伴海伦。她是海伦心中的灯塔,一直为海伦照亮通往自己心灵的道路。
【甲】徒步归行(节选)
杜甫
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乙】孔子谈交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②。”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
【丙】割席③断交
管宁、华歆共④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⑤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⑥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盍:何不。②愿无伐善,无施劳: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伐,夸耀。施,表白。③席:坐具,坐垫。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现在摆酒称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④共:一起。⑤乘轩服冕: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⑥废书:放下书 。废: 停止。
老者安之 安居乐业
篇 名 | 人物 | 对交友的看法 |
《徒步归行》 | 杜甫 |
|
《孔子谈交友》 | 孔子 |
|
《割席断交》 | 管宁 |
|
平静的叙述,感人的力量
——《湖畔那个瘦小的身影》研读札记
湖畔那个瘦小的身影 赵汀生 ①秋风瑟瑟,已颇有些寒意,但湖畔晨练者依然不少。他们动作或刚或柔,脚步或疾或徐,都是一副用心且怡然的样子。远处一高一矮两个紧挨着的身影,在湖边缓缓挪动,在晨练的人群中显得有些特别。我好奇地近前,见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右小腿上缠着绷带,他右手撑着湖边齐腰高的栏杆,左臂由一个瘦小的老妇人搀扶着,一步一拐地向前,像是在进行康复训练。 | 【梳理“泪水”】文章叙述了两位母亲为孩子流泪的情景,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____ ____ |
②“儿子,累了就歇会儿吧。”原来是一对母子。母亲从随身携带 | |
的布包里取出一个伸缩凳,拉开放在地上,A.自己坐着试了试,感觉稳妥了,才 . 小心翼翼地扶儿子坐下。休息一会儿,训练继续。到了栏杆的尽头,母亲安置儿子坐好,自己则朝来的方向走去。到了栏杆的另一头,她将停在近旁的轮椅推过来,扶儿子坐上去,而后掉过头,推回到刚才放轮椅的地方。儿子下来,又撑着栏杆蹒跚前行。也不知他们每天早上要这样往返多少趟。 ③B.之后好些日子,总能 . .见到这对母子。一次,母亲正推着轮椅,前轮突然陷入一个小坑,推不动了。儿子抓住旁边的栏杆挣扎着要起身,母亲却不让,她握住轮椅的把手使劲往下压,试图使前轮翘起,不成,又躬下身,双手抓住前轮用力往上抬,我赶紧过去搭了把手。她道过谢,推起轮椅继续前行。 ④心想,这一带不允许进机动车,离住宅小区也不算近,她一个上了年纪的瘦小女人,每天早上都用轮椅推着儿子来到这里,其间,又要对他悉心照料,实属不易。也许这男子还有其他亲人,但为何陪伴他的只有母亲一人? ⑤我一直关注着这对母子。如今,儿子腿上已没有了绷带,抬脚时身体也平稳了些。那天,见他离开栏杆,脱开母亲的手,身子有点摇晃地站立了片刻,又挪了几步,突然趔趄一下,母亲眼疾手快地把他扶住。他靠在栏杆上,额头冒出豆大的汗珠。母亲急忙拉开伸缩凳,扶他坐下,用纸巾帮他揩汗,也揩着自己脸上的泪水,喃喃道:“儿子啊,要是我这条腿能换给你该有多好……” ⑥我的脑海里倏地浮现出母亲为我流泪的情景。 ⑦高中一毕业,我就成了生产队“抢收抢种”的劳动小组长,主要职责是带头出工出力。每天早上五点出工,晚上八点收工,劳动强度达到了我身体能承受的极限。没多久,我就病倒了,轻轻呼吸一下,胸部就刺痛难忍。当晚,母亲一次次地到我房间看我,几乎一夜未合眼。天刚蒙蒙亮,她就出门,去山上寻找当地人常服用的一种祛伤草药。午后,母亲才回来,她顾不上吃饭,立即将草药与两个鸡蛋一起熬煮,然后端到我床前:“快趁热喝下。一个刚出校门的孩子这么干活怎么受得了,要是年纪轻轻就伤了身体,一辈子怎么过啊!”她背过身去,一把抓起胸前的围裙,擦拭着脸上的泪水。 ⑧转眼到了冬季,生产队长安排我参加大队的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去开山修筑一条机耕道。弟妹们听说我去修路可放炮炸山,都觉得 | 【赏析副词】 请从 A、B 句中任选一句,说说加点的副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 情? ____ ____ 【设计朗读】 从重音、语速、语调等角度对波浪线的句子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 ____ ____ |
好玩。做晚饭时,母亲把我叫到厨房帮忙往灶中添柴。她边炒着菜边对我说:“专业队锻炼人,工分也高,能去当然好,但你一个瘦弱的读书人,怎么会抡八磅锤凿山放炮呢?”见我未吭声,盖上锅盖后,她怔怔地看着我,几次欲言又止。火舌窜出灶门,映红了母亲的面庞,我分明 | |
看到她脸上有两行泪痕。 ⑨世界上有这样一个人:她给了你生命,且一辈子都不求回报、无怨无悔地为你付出;当你最需要有人眷顾时,她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当你经历艰难困苦时,她会淌下担忧的泪水……这个人,就是母亲。 ⑩太阳越升越高,将周边的云彩染得通红。湖岸上的花卉树木依然葱茏,在霞光的映照下仿佛镀上了薄薄的一层金。晨练的人渐渐少了,湖畔推着轮椅回家的那个瘦小的身影,也在东边渐渐远去,好像欲融入朝阳。 (《光明日报》2023年12月01日15版) | 【体会情感】 结合本文内容和《秋天的怀念》,谈谈对第⑨段的理解。 ____ ____ |
【材料一】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人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节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材料二】
18~70周岁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表(1天内)
读书时间 | 读报时间 | 看电视时间 |
15.38分 | 18.91分 | 98.85分 |
2023年中美两国国民阅读调查表
国家 调查项目 | 中国 | 美国 |
公共图书馆数量 | 3309个 | 29278个 |
人均拥有图书馆数量 | 1个/46万人 | 1个/1.3万人 |
人均拥有图书馆藏书量 | 8.4册 | 59册 |
人均年阅读量 | 8.11本 | 50本 |
图书畅销类型 | 教辅、养生、食谱、营销等 | 小说、科技等 |
——参考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一份调查报告:受访者是30位出身于工人阶层的男子,最后有15人成为大学教授,15人仍在工人阶层。在挑选这30人的时候,研究人员确认他们出身于相似的社会环境,而且家庭创伤也相似(父母酗酒、死亡、离婚等)。
15位教授中,有12位有父母给他们读书或讲故事;15位工人中,只有4人有这种经历。
15位教授中,有14人小时候家中有很多图书和印刷品;15位工人中,只有4人家中有书。
15位教授中,13人的母亲与12人的父亲经常阅读书报杂志;15位工人中,只有6人的母亲与4人的父亲经常阅读。
15位教授小时候都受到大人在阅读上的鼓励,15位工人中只有3人受到鼓励。 其中,教授组二号受访者,他是一名社会学学者,7岁时母亲去世,被送进孤儿院,一直到17 岁自立成人。他在进入孤儿院时备受煎熬,他“不知道孤儿会发生什么事”。8 岁时,这位受访者在孤儿院图书馆发现了霍雷肖·阿尔杰的系列故事书。这个发现对他影响深远,因为它突然间了解到,尽管在孤儿院,他仍然可以掌握命运,创造人生。霍雷肖.阿尔杰的书让他看到“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男孩典范”,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节选自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
【材料四】
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的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节选自许知远《电子时代的阅读》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