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五)

修改时间:2024-10-10 浏览次数:14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有学者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由此可知,两次鸦片战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
    A . 开始于清政府开展的禁烟运动 B . 推进到清朝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C . 西方侵略者的目的都是打开中国市场 D . 清政府都以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终
  • 2.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从侵略者发动战争的目的方面分析,这样说是因为(     )
    A . 鸦片的输入引发了这两场战争 B . 两次战争都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C . 英国是这两次鸦片战争的主要参战国 D .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 3. 了解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以下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
    A .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略从商品入侵转变为资本入侵 C .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完全变成“洋人的朝廷”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4. 1857年3月,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这一切都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以下能够成为本次战争中中国人控告英国人的证据的是(  )
    A . 抢占香港岛 B . 火烧圆明园 C . 旅顺大屠杀 D . 镇压义和团运动
  • 5. 如图为历史小组同学制作的19世纪中期中国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背景的思维导图,据此可判断该事件为(  )

    A . 鸦片战争 B . 太平天国运动 C .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 义和团运动
  • 6.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由于
    A .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 《瑷珲条约》的签订 C .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 《辛丑条约》的签订
  • 7. 在黄海海战中牺牲的民族英雄致远舰管带是(     )
    A . 邓世昌 B . 林则徐 C . 丁汝昌 D . 关天培
  • 8. 19世纪末,以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为由,提出“门户开放”照会的国家是(     )
    A . 美国 B . 日本 C . 英国 D . 德国
  • 9. 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古代常用的一种纪年方法,今年是2021年,在干支纪年法中是辛亥年,上一个辛丑年是1961年,那么再上一个辛丑年发生的大事( )
    A .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C . 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 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 10. “我之廉价工人,彼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现象应该出现在( )
    A . 鸦片战争之后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 .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 11. 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仍坚持革命的立场,为捍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果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其中包括(   )

    ①发动二次革命  ②领导辛亥革命  ③发动护国战争  ④发动护法运动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2. 中国近代曾经兴起很多政治团体。其中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的成立( )
    A . 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开展 B . 标志着民主革命的兴起 C . 促进了义和团运动发展 D . 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展
  • 13. 正确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 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 B . 中国同盟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 C .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三民主义” D .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 14. 以下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是( )

    时间

    1894年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事件

    成立兴中会

    成立同盟会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发动“二次革命”

    A . 洪秀全 B . 陈独秀 C . 孙中山 D . 章炳麟
  • 15. 在中山装每边的衣袖上有三颗扣子,有人说这三颗扣子代表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不包括( )
    A . 民权主义 B . 民主主义 C . 民族主义 D . 民生主义
  • 16. 下表是李大钊在1918年发表著作的汇总表(部分)。他撰写这些著作的主要目的是(     )

    著作名称

    发表时间及报刊名称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7月《言治》季刊第3册

    《俄国革命与文学家》

    7月《言治》季刊第3册

    《庶民的胜利》

    11月《新青年》第5卷第5号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1月《新青年》第5卷第5号

    A . 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B . 阐述了实业救国思想 C . 记述了五四运动史实 D . 揭露了清朝黑暗统治
  • 17. “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科学和民主的光辉旗帜”是学者们对民主革命时期一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度概括。这场“斗争”应该是指(    ) 
    A . 义和团运动 B . 新文化运动 C . 五四运动 D . 北伐战争
  • 18.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斗争锋芒直指传统礼教和孔孟儒学。”该材料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    )
    A . 原因 B . 性质 C . 内容 D . 影响
  • 19.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说:“我们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悌范围太狭了。说什么爱有等差,施及亲始,未免太滑头了。就是达到他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理想世界,那时社会的纷争恐怕更加利害;所以现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提倡(  )
    A . 民权 B . 民主 C . 科学 D . 马克思主义
  • 20. 中国共产党“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     )
    A .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B .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 . 实现共产主义 D . 领导工人运动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实际上是明显地呈“U”字形进程。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后期的基本特征是“上升”。中国近代史不仅是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屈不挠奋斗的历史。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近代史的内涵。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沉沦”从哪场战争开始?这场战争的导火线是哪一事件?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对手是?
    (3) 材料二 1842年《 ___________ 》签定之后,中国的领土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当一个国家不能全部独立地拥有领土、关税、司法主权的时候,这个国家的主权完整就遭到破坏。

    将材料二中空白处补充完整,并指出这一条约中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关税主权的条款分别是什么?

    (4) 材料三 如果没有这场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砸开封闭的铁罐头”指的是?

    (5) 根据材料三概括这场战争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 22.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映……

    ——《全球通史》第十六章

    材料二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然。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材料三

    图二说明:2021年3月19日,应美国之邀,中美展开高层战略对话。会中美国趾高气扬的指责中国内外政策。中国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正气的指出: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1) 材料一中的“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分别是指哪三次战争?“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开始于哪一条约的签订?该条约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材料二提到的“割台湾”是指近代史上哪一条约的签订导致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这次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分离是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回归的?
    (3) 材料三图一中的条约是在哪场战争后签订的?“每个中国人赔偿一辆白银”具体指该条约中的哪一条款?对比两张图片,同是辛丑年,中国人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4) 综上所述,从外交的角度思考,你得到什么认识?
  • 23. 辛亥革命是中国步入20世纪后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构想共和】

    材料一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的一次谈话

    【缔造共和】

    材料二

    材料三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维护共和】

    材料四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1) 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主张用什么主义来改造中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首义的地点在哪里?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 材料三出自孙中山颁布的哪一文献?从材料可以看出,它体现了哪些进步主张?
    (4) 材料四中孙中山为什么称袁世凯为“民贼”?他是如何“戮此民贼”的?
    (5) 综合上述材料,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追求的理想目标是什么?
  • 24. 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持续了30多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摘自《中国近代史纲要》

    材料二 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必须彻底埋葬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赛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两先生才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陈独秀

    (1) 材料一评价的是什么事件?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2) 材料二中“温和的改良”是指什么事件?“革命”是什么事件?这次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 材料三中的“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是指什么?与这两位先生有关的是一场什么运动?哪一杂志的创办,正式吹响了该运动的号角?
    (4) 下图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变化过程,空白处应该填写什么内容?

    (5) 综上所述,你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得到什么认识?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