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54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人民的权利大厦”,可谓切中肯綮。理解民法典的重要性,不妨看看历史。很多读者可能不知道,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的第一部法律,并不是印象中宪法、刑法这类很大的法律,而是看似普通的婚姻法。这恰恰说明,国家的宏大叙事背后,实则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社会秩序的建立,有赖于对基本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和规范。毛泽东同志甚至把婚姻法誉为“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道理也在于此。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民事法律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说白了,只有明确了市场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充分保障公民的民事权利,买卖、交易等才能顺利进行。在此背景下,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出台,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日趋完善,民法甚至被学者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已经挺完善,何必要把这么多与民事相关的法律编纂成法典呢?原来,正因为民事法律调整的主体多、涵盖领域广、关系复杂,相应的法律条文数量也很大,其中不乏不协调、不一致甚至相冲突的地方。因此,编纂民法典也就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而是要进行编订纂修,打通整个法律体系的“奇经八脉”,来一次法律条文的“深加工”。不一致的地方要统一,落后的地方要更新,欠缺的内容要补上……经过系统编纂,民法典将发挥“1+1+1+1>n"的效果。具体的编纂工作尽管很大程度上是个法律技术问题,然而民法典从来都不只是冷冰冰的文字,它既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又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如果说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是风车水磨时代民法典的代表,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是工业化社会民法典的代表,那么,今天中国要制定的民法典就是21世纪互联网、高科技时代民法典的代表。此次民法典草案最大的亮点,就是将“人格权”单独成编,不仅弥补了传统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的体系缺陷,同时彰显了21世纪信息社会背景下人格权保护的特殊价值。如何应对烦不胜烦的骚扰电话?遇到摄像头偷拍该怎么处理?AI换脸、伪造他人声音算不算侵权?这些只有生活在这个时代才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能在这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一部权威、严谨的民法典,又何尝不是一部信息时代的“生存指南”。

    任何一部法律的生长、完善,都离不开其所处历史和文化的滋养。民法典草案中新设置的“离婚冷静期”,近来引发不少关注。我们暂且不谈其中引发的一些争议和讨论,这样的“制度设计”本身就彰显着“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的文化观念。此外,民法典草案还专门引入“优良家风”的概念,同时在商事交易与夫妻关系的平衡中更加凸显了维护家庭和睦的价值取向。类似规定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不仅体现着“中国特色”,对于世界民事领域的立法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和经验。法谚有云:“民法乃万法之母”“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睛里,每一个个人都是整个的国家”。这阐明了民法“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内质,也展现了民法广阔而包容的外延。民法典草案在这次全国人大会议上审议通过,并不意味着某种“结束”,而恰恰是我们继续建设法治中国的又一个崭新起点。

    (摘编自彭飞《既然有民法了,为什么还要民法典?》)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通过的第一部法律,是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 B . 民法典不是冷冰冰的文字,它时代烙印鲜明,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C . 生活在这个时代才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能在此次民法典草案中找到答案。 D . 民法典草案中新设置的“离婚冷静期”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民法典的重要性谈起,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现实的理性分析。 B . 文章论证编纂民法典的必要性时,打通“奇经八脉”的说法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C . 为了论证今日中国制定民法典的重要意义,文章运用了中外对比论证的方法。 D . 文章结尾引用法国谚语,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民事法律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日趋完善。 B . 编订纂修民法典的根本目的在于打通整个法律体系的“奇经八脉”,完成一次法律条文的深加工。 C . 在21世纪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今天中国制定的民法典意义非凡,彰显着人格权保护的特殊价值。 D . 作为新时代的法典,民法典草案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时代需求,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承联大精神,找寻回归之路

    记者(以下简称记):《西南联大启示录》从采访摄制到播出历时3年时间,这又是您持续8年对西南联大关注的提炼,你眼中的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

    张曼菱(以下简称张):当年为了“绝徼移栽桢干质”,清华、北大、南开等校南迁,西南联大应运而生。它是一部历史,是到现在为止还发现得不够、张扬得不够,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它是大学史,是一部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应该让它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

    记: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研究西南联大呢?

    张:我希望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和热爱研究西南联大。社会进入到开放的世态,我们可以用广阔而不是狭隘的眼光来看待历史。我不希望谁以一种窥视隐私的投机方式,来进入这一部对于我们民族对于我们中国知识分子至关重要的辉煌历史。西南联大人是集体的苏武,联大是一种光明,一种骄傲,一笔财富。

    记:你在《访谈录》中提到,在当代挖掘和发扬“重建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事关重要。你所理解的“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是什么?

    张:体制,大学的管理,教授参与管理学校(也就是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历史的价值观。同时,学风比知识重要。让学生保持自由的活泼的个性,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这才是一个充满个性、人文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的输出地。

    文化不是一本书,它是一条河,是一直变化的、有生命力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穿着长衫讲着现代文明,创造了新的文化阶段。这种文化从“五四”以来开始延续,虽被战争所迫而颠沛流离,万幸的是,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大师们,让5000年来的文化命脉得以延续。他们在此演绎和升华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气节”传统,显示出一种“中国文化人”的价值标准,即:知识分子不仅仅意味着拥有知识,而且也应该是国家道德和精神价值的体现。中华民族要实现全面复兴,必须要重拾这种文化精神。

    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人生识字孤独始,人读书识字就是为了提升自己,这是一种成长。求同总是发现异,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验证这种孤独,你可以掩饰,但是不能拒绝。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你如何解决这种距离感?就是回报。回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传统,这也是最后的出路,回报,让你感受到的,也是最深情的东西。我是一个既草根又有高台运作的幸运者,我从云南走出去,如果总是说云南太落后了,那何处是归宿呢?当你追求个人价值到了一个极高点,一定要回报,这也是熊秉明先生给我的启示,他说过:远行与回归,否则就是没有灵魂。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做这件事,让我感觉与故土非常的近、非常的亲。

    次之,就是个人得到了很大提升。我现在已不是一般意义的作家,做这件事,影响着我的人生,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取舍。我珍惜与这些泰斗级大师们的情缘,不能让他们失望。与这些才华横溢、经历过西南联大洗礼的老人相处越多,越让我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

    再者,做这件事的过程,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要传承下去。我在中科院给学生们讲课,一个博士生说他只想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的经历,我当着很多人批评他狭隘,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过后他专门来找我签名,孺子可教!中国的年轻人是充满希望的,他们渴望全面、渴望“通才”,但没有人教他们。今后我会更多地给年轻人开一些讲座,把更多的回报给予他们,把大师们的衣钵、苦心传承下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南联大是“抗战”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大学,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而成,培养了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等“人杰”。 B . 张曼菱认为西南联大是一部大学史、教育史、人文史,蕴藏了精神财富,迄今我们的主要问题是对西南联大的历史发现得还不够。 C . 称联大人是“集体的苏武”,因为他们演绎了和升华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气节’夕传统,他们的行动显示了国家道德和精神价值。 D . 作家张曼菱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最大的收获是作为从落后的云南走出来的游子,寻找到了灵魂回归故土的方式。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让教授参与管理学校,民主管理,以及学风比知识重要、保持自由活泼、思维活跃,激发创造等人文精神,都是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 B . 虽被战争所迫而颠沛流离,西南联大传承了5000年文明的文化精神,演绎和升华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气节”传统,文化命脉得以延续。 C . 中科院那位只想着杨振宁等科学家的经历的博士生思想狭隘,张曼菱认为他没有人文基础所以成不了大师,他最终接受了她的批评。 D . 张曼菱认为读书要耐得住寂寞,才能把书读好读通,读到一定程度之后往往与现实世界有距离,思想超越了同时代人,就免不了孤独。
    (3) 根据张曼菱的回答,请推测横线处记者的提问是什么。综合文中记者的提问,概括其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都市里的野菊花

    罗捷媚

    ⑴在桂城居住十多年了,很多地方都去过了,唯独紫荷苑没有去过。每次经过门口,只是扫一眼,以为那不过是个普通的公园,没什么好看的。

    ⑵一个深秋的午后,风轻云淡,阳光煦暖。应好友之约,到紫荷苑赏睡莲。走进去,里面是一个狭长的湖,湖面满是睡莲,却都没有睡,都在艳艳地绽放着各自的花朵。淡紫、深紫、全紫,如一大片彩云被碧绿的莲叶映衬着,煞是美丽。

    ⑶“看,野菊花!”正当我陶醉在这紫花绿叶之中时,好友惊喜地叫道。

    ⑷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只见一丛野菊花正从矮矮的篱笆后面探出头来,花朵虽小如分币,颜色却很纯正。在墨绿的花茎上,一圈浅黄的花瓣含着金黄的花蕊,宛若含笑的亭亭少女。阳光照过高处灌木的缝隙,洒在它们身上,星星点点地晃动着,有一种律动的美。走近细看,绿叶之中,有的正在怒放,有的微微露出笑意,有的才羞涩地露出一点金黄。微风轻拂,清香淡淡,令人神清气爽。

    ⑸真没想到,在繁华的都市里还能遇见我儿时再熟悉不过的野菊花!

    ⑹小时候,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是耀眼的野菊花。它们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不嫌弃贫瘠的土地,小路边、石隙间、山坡上,一株株一丛丛,相依相偎,欢快热烈地沁吐着芬芳。

    ⑺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野菊花,不是因为“此花开后更无花”,而是因为它是一种药材,摘下来晒干能换钱。那时生活贫困,野菊花给了农家人一个生钱的机会。每年中秋以后,大人们开始忙着收割晚稻,孩子们就开始采摘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⑻深秋的清晨,野菊花的花瓣上都染了一层淡淡的霜,太阳出来后,霜渐渐变成露珠挂在金黄的花瓣上,像晶莹的钻石闪闪发光,煞是好看,滴到手上冰凉冰凉的。山上的野菊花长得很密,每次弯腰采摘,都要跟花朵进行一次亲密接触。采着采着,衣袖和头发也就粘上许多花瓣,看着同伴的头发和衣服满是缤纷的“落英”,有的连睫毛上都有,便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山野间充满了我们欢快的笑声。笑归笑,手脚却都不停下来,手脚麻利的一天能采到十来斤。尽管晒干的野菊花只卖五分钱一斤,可是一个秋天下来,也能为家里挣到几块钱。几块钱拿到现在根本算不了什么,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⑼离开家乡快四十年了,我一直没再见过野菊花。眼前的野菊花,和儿时家乡的野菊花一模一样,花朵虽小,却清香四溢,“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的诗句突然涌上心头。寒露成霜,无损其清香,它甘于寂寞,乐观生存,给这个寒秋平添了几多的温暖和妩媚。

    ⑽长期以来我始终被一个问题困惑着。小时候,我们虽饱受贫困和饥饿的困扰,却能乐观向上,快乐地生活,如野菊一样独立寒秋,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委屈,相反却为给家里挣回几块钱而感到无比自豪。如今,条件改善了,生活富裕了,我们再也不用为挣几块钱而辛苦劳作了,可我们却找不到生活的快乐和生存的意义了,这究竟是怎么了?

    ⑾如今,在这都市的一角,在这喧闹城市的夹缝中,多年不见的野菊花竟顽强地生长了起来,它虽远不如紫荷那般耀眼繁盛,却像一位老朋友,在时隔四十年之后与我重逢,让我感到说不出的亲切,那些郁结在心中的困惑不觉间消逝了。野菊花绽放出的暖意和清香,悄悄地融入了我的心里,相信也会融入更多人的心里。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段写作者以为紫荷苑“没什么好看的”是欲扬先抑,目的是为突出野菊花之美。 B . 第二、三段写睡莲的娇艳、作者和友人对野菊花出现感到惊喜,是为衬托野菊花的魅力。 C . 文章用大量笔墨写儿时采野菊花的情景,主要是因为它曾给困苦的人们带来了帮助。 D . 作者相信野菊花的暖意和清香会融入更多人心里,是说野菊花的精神定会发扬光大。
    (2) 文章第四段和第六段都写野菊花,请分析作者在写作角度上有哪些不同,并写出这样写的好处。
    (3) 文中的野菊花有怎样的精神品格?作者为什么要突出地表现它?

四、文言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一居士传

    (宋)欧阳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B . 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C . 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D . 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居士,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佛的人的泛称。如李白自称青莲居士,欧阳修自称六一居士,苏轼自称东坡居士。 B . 号,也叫别字、别号。号为自取,称自号;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如王右军即以官职称呼的雅号。 C . 金石,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欧阳修撰的《集古录》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著录金石的专著。 D . 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常称“乞骸骨”,意谓求骸骨得归葬故乡,而正常退休可叫作“致仕”或“致政”。
    (3) 下列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的题目虽然是“传”,既是一篇记叙性的传文,又是一篇借议论以抒情的散文,并未如一般传记具体叙述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 B . 当作者对“客”说明更名“六一居士”的含义后,“客”指出他企图“逃名”,讥诮他这样做将“疾走大喘渴死”,而名终不可逃。 C . 本文笔调悠闲诙谐,旨在表现作者晚年徜徉琴棋书酒之间的至乐,以及亟于辞官归老的心情,结尾“三宜去”,是此一篇幅的归趣。 D . 文章真实反映了作者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渴望归隐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兼有明哲保身、远身避祸的大智慧。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赤壁赋》)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冬晴

    陆游

    岁暮常年雪正豪,今年暄暖减绨袍。

    春回山圃梅争发,睡足茆檐日已高。

    仓庾家家储旧谷,笙歌店店卖新醪。

    太平气象方如许,寄语残胡早遁逃。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豪”既写出了雪花洋洋洒洒的壮观景象,又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冬晴”之景之情,跃然纸上。 B . 时为冬日,但已有春意,山上的梅花在争先恐后地绽放,蕴含生机,诗人在“睡足”中苏醒,舒畅自然。 C . 诗中多处虚词的使用灵动有活力,如尾联“方”表示情况正在发生,太平气象如在眼前,令人欣喜。 D . 诗中洋溢着喜悦之情,与《示儿》的“悲”形成鲜明对比,但都寄寓了诗人对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
    (2) 贺裳评价陆游诗歌“善写眼前景物而音节琅然可听”,请据此赏析颈联的精妙之处。

六、情景默写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氓》中描写女子祈望男子卜卦顺利,以便尽快步入婚姻的殿堂的两句是:
    (2) 《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
    (3) 《离骚》中“” 两句写屈原骑马到达水边和山岗,虽从朝廷隐退仍追求美德。
    (4)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描绘乡村动静美景的诗句是:
    (5) 《涉江采芙蓉》如果抒情主人公为女子,采用对写法的诗句是:
    (6) 《赤壁赋》中,“”两句从侧面描写了洞箫声音的悲凉。
    (7) 庄子说人在宇宙中如一粒米,苏轼在《赤壁赋》中则用“”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七、选择题组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改革开放见证着我国铁路的发展。改革开放加快了铁路建设的节奏,拉动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这是个     、共同成长的过程。在40年     的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经过中国人民      , 开拓创造,中国的发展浩浩荡荡,不可阻挡,我国铁路也逐渐由牙牙学语的稚童成长为能够     、意气风发的少年。我国铁路运营里程由1978年的5.2万公里增长到2017年底的12.7万公里,路网的现代化建设一日千里。自从我国“八纵八横”高铁运营网已初步建成,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快、速度最高的国家以来,我国的铁路发展事业令世人惊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下一个40年里,我们必将迎来更伟大的新跨越、新辉煌!

    (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而且铁路飞速发展,又进一步使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了 B . 而且加快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又进一步使铁路飞速发展了 C . 反过来铁路飞速发展,又进一步加快了我国改革开放步伐 D . 反过来加快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又进一步促进了铁路飞速发展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相反相成  波澜壮阔  栉风沐雨  独立自主 B . 相辅相成  波澜壮阔  筚路蓝缕  独当一面 C . 相反相成  声势浩大  栉风沐雨  独立自主 D . 相辅相成  声势浩大  筚路蓝缕  独当一面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自从我国初步建成“八纵八横”高铁运营网,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以来,我国的铁路发展事业令世人惊叹。 B . 自从“八纵八横”高铁运营网初步建成,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快、速度最高的国家以来,我国的铁路发展事业令世人惊叹。 C . 自从我国“八纵八横”高铁运营网初步建成,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以来,我国的铁路发展事业令世人惊叹。 D . 自从我国初步建成“八纵八横”高铁运营网,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快、速度最高的国家以来,我国的铁路发展事业令世人惊叹。

八、语言表达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巴金对觉慧的塑造非常饱满,。受五四新思潮影响,他下决心不再做所谓的“绅士”,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同情下层人物,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大胆反抗长辈们装神弄鬼。当然, 。他虽然恨高老太爷,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显然这想法是幼稚的,其实高老大爷即使不死, 。尽管觉慧身上有很多不足,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

九、材料作文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思接千载,神游万仞”,想象是文艺创作的起点,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和艺术;想象也是科学创造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今天的科学世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游丝”“羽毛”“柳絮”“水沫”“烟”等给人很“轻”感觉的物象,能够引起你怎样的想象?请你选取上面的一个或几个物象,发挥你的想象,写一篇关于“轻”的记叙文。相信你定会于精微之处,深味大义。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