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202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77 类型:中考模拟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句子默写

  • 1. 用诗文原句填空。
    (1)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曹操《龟虽寿》)
    (2) 千磨万击还坚劲,。(郑燮《竹石》)
    (3)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孟子》)
    (5) 经典的古诗词可以为我们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请你引用初中或小学阶段所学的两句古诗词,激励自己此时此刻坚定信心,从容答题。(本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

二、基础知识综合

  • 2.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各题。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A)

    “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活一世。”(B)……

    近日,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让许多人热泪yíng眶。作者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大批网友。有网友们表示,    人生之路真的有捷径,读书可能是改变命运最好的路。也有人说,黄博士的故事,就是当代版的“送东阳马生序”。(C)

    (1)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二十二)     热泪yíng()眶

    (2) 画波浪线的“枉”字的意思是(   )
    A . 弯曲 B . 冤屈 C . 屈就 D . 徒然
    (3) 文中画横线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A . 虽然 B . 因为 C . 如果 D . 只要
    (4) 文中A,B,C三处使用了引号,其中使用不当的一处是()。

三、综合性学习

  • 3. 中考来临之际,学校将举办“信仰的力量”主题活动为九年级同学加油鼓劲,请你和同学们参与。

    (1) 学生会将邀请上面两位人物来校演讲,请你为欣颜同学撰写颁奖词。要求:至少用到一个修辞,60字左右。

    (2) 学生会将为此次活动设计一幅海报,现就右侧海报的图片内容面向全校学生征集创意,请你为他们出谋划策,要求:应说明清楚整体画面并力求突出其中的一个细节
    (3) 进入复习以来,你的同桌小棠一直处于迷茫焦虑的状态,在参与了此次活动后,请你用上面其中一个人物的事例开导他。
    (4) 活动结束后,学生会将制作一个纪念册,需要一个封面题字。请从下面的两幅字仲任选一幅临写。

四、对比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释】①南谷:永州乡下地名。②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天地》,指深沉权变的心计。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 , 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 , 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 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 , 则其果无乎?

    【注释】①土断:山势断落,形成峭壁。②睥睨:通“埤堄”,城上如齿状的矮墙。梁欐:栋梁。这里指山石堆积成形似城上望楼一类的建筑。③堡坞:像小城堡的石头。④洞然:石子击水声。⑤疏数偃仰:疏密起伏。数:密。偃:俯。⑥中州:中原地区。⑦不宜如是:不应这样做。

    (1)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请你参加同学们的讨论。

    小莉:首句的“杪秋”已点明秋末时节,作者在此句末又以“霜露重”加重笔墨,进一步渲染了秋之深。

    你:.........................

    小棠:题目中“荒”字笼盖全篇,诗人笔下的景色写得真实、自然,同时又处处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情憬。

    (2) 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

    句中加点词

    释义

    方法提示

    之可上

    联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环而攻之而不胜”的“环”解释。

    ②无土壤而生

    嘉树美箭

    结合上下文,“嘉树美箭”为并列结构,应该是石山上生长的。

    ③更千百年不

    得一售其

    查阅字典,“伎”有三个解释:①技巧、才能;②古代称以歌舞为业的女子;③奔走的样子。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4) 这两篇诗文都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期的作品。在《秋晓行南谷经荒村》一诗中,作者借南谷荒村之景,抒发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一文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而“” ,抒发自己有才能却无法施展的不平之气。

五、现代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谈读书(节选)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人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者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者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踏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1月版)

    [乙]

    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

    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是放下书、走出去行动的能力。

    读书肯定是好事,但也容易令人产生幻觉:读过某些道理,便以为自己懂了。人们常说:“知道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的一生是由无数个选择构成的。而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往往是非理性的。这就是人最大的弱点:人是受情感驱动的,因而也是脆弱的。你读了再多的书,学会了再多的道理,在面对实际困境的时候,往往派不上什么用场。

    你知道要学会投资自己,以期在未来收获机遇,但当你结束了一天的劳累,你是否真的能关掉美剧和电影,强迫自己好好去读几页英语?

    你知道理性的人追求边际效益,不考虑沉没成本,但当你真的面对抉择,要放弃你坚持了两年、三年、五年的东西,你能够放下执念吗?

    你知道做决策时要排除情感干扰,权衡各方面利弊,可当你面对能左右你未来十年的选择时,是否真的能做到心如止水?

    书可以告诉你很多道理,但永远给不了的,是面对困境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做出选择时坚决的心境。

    这两样东西,只有当你经历了很多事情,沮丧过、失望过、痛哭过,你才能真正地拥有。

    你会发现,生命中有许多属于自己的寒冷和深渊,只能够自己去面对。没有谁能够代替你去承担,也没有哪本书能够帮你去抵抗。

    知行合一,最难的永远是行,如同读书和阅历永远是互补的关系。可惜,许多读书人,最大的误区,就是以为读书可以代替阅历。

    读书可以给你力量,但造就强大的内心,需要提高对痛苦的承受力。也就是说,你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去经历痛苦,或许是风险,或许是损失,或许是恐惧,或许是你所厌弃和排斥的事物,直到你能够承受痛苦,你才能不被痛苦所左右。

    读书的时候,你是在观看别人的生活,始终没有参与其中,也永远体会不到面对困境时的绝望和无力。在书里面,你永远是安全的,永远不用被卷入现实的风暴中。也因此,你失去了真正磨炼自己的机会。

    所以,好好去体验身边的生活。去做一些平时想做但不敢做的事,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去经历。不要怕风险,也不要怕损失。书可以教会你各种各样的招式,但如果你不在实战中应用,就永远算不上一个高手。

    (作者:Lachel,选自“知乎日报”微信公众号,有删节)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两篇文章都跟读书有关,甲文认为看到一本书就拿来读是不够的:要“选得精,读得彻底”,乙文认为还要“放下书、走出去行动”。 B . 两篇文章都按照“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论述了自己对读书的见解,分别阐明了学会精选精读和落实知行合一的具体做法。 C . 《谈读书》中认为多读书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内在。《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中认为“读书给不了面对困境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做出选择时坚决的心境”。 D . 《谈读书》多比喻,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阐明了“读书并不在多”的道理。《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善推理,以逐层深入的方式阐明读书需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
    (2) 《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中第3、4、5段连用三个问句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3) 读了《谈读书》后,大家看法不一,展开辩论。请你结合短文对对方展开辩驳,不少于50字。

    小棠:我非常赞同《谈读书》中的观点:书多了反而是累赘,选几本读一读即可。这样既能节约时间,也能“变化气质”。

    你:你曲解了朱光潜先生的本意。

  • 6.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英子的绝技

    余显斌

    张叔的铺子,在小镇边上,临一片湖。游人很多,来了,看湖,看小镇的粉墙黛瓦,还观赏那儿的戏剧。

    当然,还要去张叔的铺子,吃千层饼,尤其将千层饼掰碎,放在羊肉汤中,那味道,没得说。羊肉汤,很多人会做。可是,千层饼咋做,大家不会。

    有人想向张叔学,张叔就摇着头,说这是老先人传下的绝技,不能外传。张叔老先人,是从北方迁移来的,在北方,就是做羊肉汤,做千层饼的。于是,就将手艺带到了南方。

    每次,当张叔这样向学艺的人推辞时,女儿张英如果在旁边,就会白着眼睛道:“自私。”

    张叔假装没听见,等人走了,就问:“谁自私?”

    张英说:“我爹。”

    张叔哼了一声 , 忙自己的事情去了,熬羊肉汤,揉千层饼。张叔揉千层饼的时候,不许别人看,关上门,自己悄悄揉着。

    张英说:“让我看也不看。”说着,张英就走了。

    张英在镇上的工行上班,是那儿的职员,离家不远。不过,最近张英很忙,小镇干部都有了扶贫任务。小镇工行的职员,也都有扶贫对象,张英也有,听说就在镇上。那次,张叔让张英帮一下忙,张英说:“不行,我要去扶贫。”

    张叔生气了道:“扶贫,扶贫,以后回家吃饭啊,还是在贫困户家吃饭? ”

    张英一笑,对娘说:“娘,爹不许我回来吃饭。”

    张婶说:“他敢,他可以藏着他的手艺,还敢不让我闺女回来。”

    张英对着张叔一吐舌头,笑着跑了。

    几天后,镇上的周友来了张叔家,拿着两瓶酒,还有茶叶,说知张叔喜欢喝几杯,喜欢茶叶,自己就送点来。张叔有点迷惑,这个周友,家里很穷的,今儿个咋的会给自己送这么多东西啊?他就说:“算了,还是拿回去吧。”

    张英连忙走过来劝:“爹,人家送的就收下吧,又不是你要的。”

    张叔摇着头,坚决不收。张叔知道,周友一定有所求才这样做的。果然,周友就说了,自己也想开个羊肉馆,卖千层饼,想让家里日子过好一点儿,因此,就求拜张叔为师了。

    张叔一听,连连摇手:“不行,老祖先手艺,不能外传。”

    张英噘着嘴问:“爹,不外传,你想传谁啊?传我? ”

    张叔喝口茶,无声地点着头。

    张英赌气一般地说:“我不学,你还是外传吧。”

    张叔又气又臊,说不出话来,连连对周友道:“不外传,咋的也不会外传的。”张叔说着,将周友的酒和茶拿了,放在周友怀中,将他推了出去。然后,白了一眼张英,气呼呼地道: “白眼狼。”

    张英就笑,知道气着了爹,就忙着给爹泡茶,给爹捶背。然后告诉张叔,自己想了,自己如果不学,将来老张家的绝技可能就要失传了。这样,自己就对不起祖宗,也对不起爹,就是不肖子孙了。因此,自己还是学吧,反正艺多不压身。

    张婶听了,笑笑道:“女儿是爹的小棉袄,真没说错。”

    听到张英愿意学,张叔停了一下,嗯了一声。然后慢条斯理地说:“啥时有空了,我教给你。”张英说,今儿个星期天,今儿个就有空,自己跟着爹学吧。

    张叔答应了,就传授起张英绝技。

    绝技就是一层窗户纸,说起来神秘,捅破了就不神秘了,千层饼就是在和面时,开始和少一点,放在面板上揉一会儿,加上一把面粉,再揉一会儿,再加一把。如此反复,感到差不多了,就擀开放在锅里烙得外焦内软就得了。这样的饼,吃起来一层一层的,很有嚼头。

    张英试验了一个说:“容易得很啊。”

    张叔点点头说:“不说出去,谁能晓得?”

    张英笑着说:“我晓得,坚决保密。”

    几天后,张婶去小镇那边去看张英,回来的时候,就悄悄告诉张叔:“那个周友,知道不?就是那天来求师的人,也开起了羊肉馆,也卖起羊肉汤,卖起千层饼,那味道,和你做的一模一样。那生意,红火得不得了。”

    张叔哼了一声 , 道:“我早就晓得了。”

    “你晓得?”张婶睁大了眼睛,不解地望着张叔。

    张叔告诉她,那个周友,就是张英的扶贫对象。他慢条斯理地说:“政府帮助大家脱贫,是件好事,这也是孩子的工作,我们能不支持啊?那样的话,我不就真的自私了吗?”

    张婶听了,笑着连连点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0年03期,有改动)

    (1) 文章结尾说张叔早就晓得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说作者在前文做了哪些铺垫?
    (2) 仿照示例,分析文中加点词所表现的人物内心活动。

    示例:张叔哼了一声 , 忙自己的事情去了,熬羊肉汤,揉千层饼。(写出张叔对孩子的误解很不认同,却不想过多地进行辩解。)

    ①听到张英愿意学,张叔停了一下,嗯了一声

    张叔哼了一声 , 道:“我早就晓得了。”

    (3) 读完小说,小莉产生了疑惑:“文章写得较多是张叔的绝技,为什么标题是‘英子的绝技’?”请给他作分析。
    (4) 张叔因为有“绝技”在身,在“传”与“不传”的纠结中,情节得以推进,个性得到彰显。小棠认为,名著中也写道了不少人物身怀绝技。请你列举一部初中阶段必读名著及相关人物的绝技(或本领),分析其在情节发展及人物刻画上的作用。

六、作文

  • 7. 按要求完成作文。

    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亲人、朋友和老师曾给了我们许多指导和帮助,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陌生人给了我们很多感动,也引发了我们进行反思……

    请以“向不知名的你致敬”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