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70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语句中对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又秋深liǎo缩(积水)                  有俊鹘tuán水禽(持,抓) B . 夫子shěn之(笑)        因之以饥jǐn(蔬菜不熟) C . qiāng进酒(请)               呼儿jiāng出换美酒(拿) D . 及长,不省所hù(依靠)                又可yì其成立邪?(希望)
  • 2. 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项王军垓下 ②李牧连之③工欲善其事,必先其器 ④吾妻死之年所植也

    ⑤能守其土,不赂秦    ⑥项王乃复引兵而    ⑦乃能衔哀致

    ⑧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⑨以无厚入有间    ⑩良疱更刀

    A . ①⑤⑥⑧/④⑩/⑦⑨/②/③ B . ①⑤⑧/④⑥⑩/③⑦/②/⑨ C . ①⑤⑧/④⑥⑩/⑦⑨/②/③ D . ①⑥⑧/③⑨/④⑩/⑤⑦/②
  • 3. 下列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 .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B . 洎牧以谗诛/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C .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D .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早在春秋时代,诸子百家等典籍就已有许多关于工匠精神的阐述,例如“止于至善”(《大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道家经典《庄子》一书中,更是为我们描绘了匠石、庖丁、承蜩者等一系列能工巧匠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古代工匠群体,形成了以“技以载道”“道技合一”“亲民爱物”为特色的工匠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不仅是指工匠们对待自身职业的态度,同时也是一种“技以载道”的职业情怀以及“道技合一”的技艺境界。《寓林折枝》记载了关于工匠工师翰的故事。工师翰为齐桓公修建宫殿,借机向齐桓公进言:“国家和宫殿一样,人才就好比宫殿的柱子,如果奸臣当道,那国家就有倾塌的危险了。”齐桓公听后罢免奸臣,招贤才管仲而任之。可见,在古人眼中,工匠不仅技艺精湛,而且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济世情怀。

    清代思想家魏源说“技可近乎道,艺可通乎神”,王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也强调人们应当把工作当成一种“致良知”的修行。在传统文化中,世俗的事务超越了器物的层面,被赋予更多精神的意义,这正是中国工匠文化中“道技合一”的传统。

    “亲民爱物”则是中国工匠文化的另外一大特色。其中“亲民”主要源于儒家仁爱亲民的思想,由此形成了“贾而儒行”的中华民族儒商文化。“爱物”则更多源于“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道家文化。《考工记》中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体现了匠人在制作过程中,只有天、地、人、物四者和谐统一,才能制造出精美的物品。

    (摘编自张保文《工匠精神》)

    材料二: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两弹一星”,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

    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我国品牌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还不多,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

    我国虽然有“尚巧工”的传统,但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摘编自陈昊武《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材料三:

    湖北省文联主席熊召政说,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样适用于文化领域。这句话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环视文化市场,一方面,百花齐放,佳作迭出;另一方面,虽然每年都有海量文学作品出版,上万集电视剧播出,数百部电影上映,但仍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的现象。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要解决这些问题,文艺工作者必须从“心”做起,坚守艺术理想,弘扬“工匠精神”,笃定恒心,才能创作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作品。

    “工匠精神”,其核心在于“精益求精”,对文艺工作者来说,“工匠精神”就是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不懈追求。柳青在皇甫村蹲点14年,深入了解农民生活,才创作出鸿篇巨制《创业史》;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先后修改200多次。古往今来,文艺精品无不是厚积薄发、千锤百炼的结晶。

    而今,时代呼唤重拾“工匠精神”,文艺工作者责任重大,责无旁贷。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摘编自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学》《诗经》中都有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并具体介绍了“技以载道”“道技合一”等工匠文化。 B . 我国制造业只有打破“尚巧工”的传统,破除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才有可能突破创新。 C . 文艺领域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使得文化市场上大部分文艺作品粗制滥造,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D . 时代呼唤文艺工作者重拾“工匠精神”,从“心”做起,厚积薄发,千锤百炼,创作出更多文艺精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寓林折枝》中工师翰进言齐桓公的故事以及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分别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技以载道”的职业情怀和“道技合一”的技艺境界。 B .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句话说明要制造出一件精良的器物必须具备多个条件。 C .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重视,在全社会形成了尊崇工匠精神的时代风尚,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D . 柳青蹲点皇甫村14年,深入了解农民生活,才创作出《创业史》,这说明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出文艺精品也必须弘扬工匠精神。
    (3) 下列各项中,不足以体现“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
    A . 在《红楼梦》创作过程中,曹雪芹曾经在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B . 在短短35年生活历程中,莫扎特完成了600余部不同体裁与形式的音乐作品。 C . 景德镇的匠人仿制前人瓷器时,往往在细节处露一点破绽,以示敬畏。 D . 为给球面射电望远镜选择一个台址,南仁东用12年时间在贵州山区翻山越岭。
    (4) 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时代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穗的故事

    初夏的乡村,只见一片片黄金色的麦浪。村子东头的一户人家人头攒动。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男孩就在同村人的叫好声中出生了。

    孩子的奶奶从地里往回跑。听着大家的贺喜,老太太望着地里丰收的麦子,给孙子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麦穗。

    麦穗和地里的麦子一样,茁壮成长。一晃,麦穗18岁了。村里同龄的男孩子都已经外出打工了,有的人盖了房子,娶了媳妇。麦穗的娘却一次次婉拒上门提亲的媒人,坚持让麦穗念完高中。

    “当兵去,出门长长见识!”有一天,麦穗的娘望着一身虎气的儿子,想把他送到部队。麦穗听后,直接去人武部报了名。

    人武部政委看着麦穗,很高兴,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小子,叫麦穗!部队需要你这样的好小伙。”

    麦穗听了,憨憨地笑了。

    麦穗戴着红花,踏上西去的火车,成了一名西藏士兵。雪域高原的广阔和神秘,是他闻所未闻的。这里没有家乡常见的麦子,农田里生长的是一种叫作青稞的作物,麦穗感到很新奇。

    麦穗所在的汽车连在山脚下,营区外是一片戈壁滩,只有一条公路通往最近的县城。当兵的第一年,麦穗刻苦训练,进步明显。在夜里,他经常梦见家乡的麦子。

    麦穗和副连长谈心次数最多,有时会说起自己的梦。副连长是陕西人,个子不高,说话也少。每天都可以看见他在检查营房、车场;晚上熄灯后,他认真地查铺,还在营区来回转。

    第二年春天,副连长找到麦穗说:“考军校去。”麦穗不懂,副连长又说,“那里有另一片天地,可以实现很多梦想,军校也需要你这样的好小伙子。”麦穗听后,又想到人武部政委的话,开心地笑了。

    营长得知连队有战士报考军校,高兴地说:“好好学,加把劲,咱们营有好多年都‘剃光头’了。”

    连队车场后面有一座单独的小房,为了方便麦穗复习文化课,连里让他单独搬进去住,连里的战士经常给他送来好吃的。在复习文化课的日子里,麦穗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开始了长跑。

    在高原上练长跑是需要勇气的。他敲开连部的门,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连里的干部。过了一会儿,副连长开口说:“去吧,注意安全。”

    于是,每天熄灯前这段时间,麦穗就自己在营区前的戈壁滩跑步,那真是寂寞的长跑。

    跑步时,麦穗想了很多,想起了娘,想起了地里的麦子,也想到自己的梦——麦穗低下头,一块块麦田整整齐齐,像士兵站成的方阵。

    戈壁滩多风,麦穗顶着风跑,有时边唱歌边跑。在风中,他对着旷野大声地唱,有时会唱到自己泪流满面。

    麦穗原以为不会有人听见,有一次一回头,吓了一跳。原来,副连长一动不动地站在身后看着他跑步,在风中站成了一个“沙人”。

    副连长也是汽车连走出来的兵。当年,他考上了军校,四年后又回到戈壁滩的汽车连。

    麦穗渐渐从副连长身上看到了一种戈壁滩的精神。每天长跑后,麦穗就回到小房,看书到深夜。

    又是一年麦收时节。雪域高原冰消雪融,道路解冻。汽车连又全连出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全连将在野外穿梭,他们要赶在大雪封山前,给在一线哨所坚守的官兵送去亟需的生活物资。

    麦穗因为要参加全军统一考试,没有随连队一起出发,而是作为留守人员看守营房。空荡荡的营区十分安静,麦穗继续坚持长跑,更加用功地准备考试。

    不久,成绩公布了,麦穗如愿考上军校。

    从干部科领到通知书以后,麦穗给在外执行任务的连队写了一封信。又过了一个月,麦穗却没有收到回音。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麦穗准备去报到了。在车站准备登上火车前,连队的回信才被车站主任急匆匆地交到他手里。信是副连长写的,上面写道:连队得知麦穗的喜讯都很高兴,全连加了餐。营长还说,咱们营终于不再是“光头”了。

    看到这儿,麦穗哭了。他紧握着信,心想:一定要学成归来。

    火车飞驰,穿过一片片希望的田野。麦穗知道,此时的娘一定在田野中劳作。在火车上,麦穗睡着梦见了麦子,梦里的麦子谦逊地低下头,站得整整齐齐,像一个个当兵的好小伙子。火车奔向远方,麦穗还在甜甜地做着梦,梦中的麦子依然金黄。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题目为“麦穗的故事”,一方面概括了文章关于士兵麦穗的成长这一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对应文中多处关于麦子的梦,意蕴丰富,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 . 小说写了一个憨厚的乡村男孩,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现代军人的过程,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坚韧、进取、富有责任感的军人的形象。 C . 小说塑造了以主人公麦穗为代表的边疆战士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在风中站成了一个‘沙人’”的副连长,不断鼓励麦穗的营长。 D . 复习时,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麦穗开始了长跑,有时边唱歌边跑,因为生活艰苦、单调寂寞,他边唱边流泪,最终坚忍不拔的精神与战友们的鼓励助他顺利考上军校。
    (2) 小说在叙事人称和叙事角度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3) 小说结尾写到“麦穗睡着梦见了麦子,梦里的麦子谦逊地低下头,站得整整齐齐,像一个个当兵的好小伙子”,改为“麦穗梦见青稞已然灌浆,泛着淡淡的金黄,迎着雪域高原的寒风”好不好,为什么?

四、文言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事亲以孝闻。四命为监察御史,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五原有冤狱,久不决,真卿至,立辩之。天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之为“御史雨”。又充河东朔方试覆屯交兵使。有郑延柞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殿中侍御史、东都畿采访判官,侍御史、武部员外郎。杨国忠怒其不附己,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逆状牙孽,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廩实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异日,结刍续体,敛而祭,为位哭之,十七郡同日自归,共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余万。肃宗至德二年,加御史大夫 , 旋为刑部尚书

    方朝廷草昧不暇给,而真卿绳治如平日。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不敢乘,趋出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帝还奏,慰答曰;“朕子每出,谆谆教戒,故不敢失。崇嗣老而蹇。卿姑容之。”百官肃然。

    李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曰:“老夫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耳。”兴元元年乃杀真卿。年七十七。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邃止之。希烈使阉奴等害真卿,曰:“有诏。”真卿再拜。奴曰:“宜赐卿死。”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何日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子郡、硕护丧还,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

    (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廪实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B . 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廪实/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C . 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廪实/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D . 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廪实/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迁、出、征、转”均与我国古代官员的任职有关。“征”是指自下而上,由地方政府推荐,皇帝下诏聘召,有时也称为特诏或特征。 B . 御史大夫、尚书、太师等均为古代官职名。唐朝设三省六部,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 C . 阙,可以指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台,泛指帝王的住所;也可以指神庙、陵墓前竖立的牌坊。此处应为前者。 D . 耄,年老(八九十岁)。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比如:孩提、垂髻、总角、及笑、弱冠、而立、花甲、古稀等。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颜真卿为人刚直,尊重礼法。郑延柞没有安葬已经死去二十九年的母亲;广平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于广平王上马骑行,他们都受到了颜真卿的弹幼。 B . 颜真卿富有才干,机敏警觉。五原很久不能决断的冤狱,他可以立即判决。安禄山的反叛刚刚露出苗头,他就料定其定会叛乱并积极应对。 C . 颜真卿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因不攀附杨国忠而被调职离京。李希烈向他询问称帝仪式,他直言拒绝并当面斥责他是反贼,面对死亡威胁也不屈服。 D . 颜真卿威望很高,备享哀荣。安禄山叛乱时,十七个郡同一天主动归顺,他被推举为主帅。他被缢杀后,皇帝五天不上朝,并赠予高官美谥。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

    ②方朝廷草昧不暇给,而真卿绳治如平日。

    (5) 颜真卿是如何处理李憕等人的首级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回答。

五、古代诗歌阅读

  •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 , 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释】①1129年冬,金兵渡江,攻破临安,宋高宗从海上奔逃。1130年春,金兵又攻破明州,宋高宗奔逃到温州,当时诗人流落在湖南,该诗作于此时。②甘泉,宫名,秦始皇筑的行官,汉武帝时有所增筑。③向延阁,名子諲,当时做长沙太守。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歌的第二句,写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宫,以汉朝之事比况金兵逼近京都,用典贴切,形象化,与第一句形成因果关系。 B . 三、四句中“初怪”与“岂知”互相呼应,句法灵活,“穷海看飞龙”是指皇帝逃到偏远的海上。 C . 颈联化用诗句,对仗贴切、工整,紧扣题目“伤春”,写诗人白发如霜,对处处烟花燃放的景象都无心欣赏。 D . 尾联落笔有力,写出了向子諲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抵挡金兵的入侵,“犬羊”一词是对金人的蔑称。
    (2) 这首诗雄浑沉郁,深得杜甫同类题材诗歌的神韵,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感情。

六、情景默写

  •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白居易《观刈麦》中“”两句,写劳动者珍惜夏日时光,不顾劳累,也忘记了炎热。
    (2) “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雄浑壮美的诗句是:“”。
    (3) 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师说》中的句子来说,可谓“”。
    (4) 古诗文当中多有对“星宿”的涉及。如李白《蜀道难》中的“”,苏轼《赤壁赋》中的“”。

七、选择 简答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直对城南的几百亩枣林念念不忘,心怀崇敬。据说,那枣林是清代一位县令从外地千里迢迢引进枣树苗,鼓励乡民栽植的;抗战时期枣子曾充作军粮,饥荒时期曾果腹保命,更是当地枣农的增收倚仗。这“英雄树”“救命树”“摇钱树”在山地繁衍生息几百年、几十年不等,将根扎在坡坡岭岭,更扎在几代枣农的心上。

    枣树开花的时节我去过,满沟满坡_______________的甜蜜花香;枣子成熟的时节我去过,颗颗红枣挂满枝头,脆枣甜爽汁如蜜,干枣甜糯肉如饴,一筐筐挑下山梁,挑出_______________的日子。不知是_______________枣树练就了勤劳的品性,还是生性勤劳的枣农造就了一方枣林,人养树,树养人,树与人形成了内在的_______________,生生不息。

    枣花姐姐坚守着祖上传下来的老枣林,收枣、卖枣、酿枣酒。我品过那酒,甘洌清醇,枣香四溢,似品出了百年枣林情韵。

    树,绝对是一个神奇又深邃的物种与存在。我愿活成一棵树,向地向阳而生,傲然孑然于世,活出自己的节奏与风格。最终不会成树,故而,我愿尊树为师,奉为先生,不时叩问,指引余生。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 B . 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C . 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D .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2) 一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飘散           亮亮堂堂           侍弄           默契 B . 飘逸           红红火火           侍弄           契合 C . 飘逸           亮亮堂堂           侍奉           默契 D . 飘散           红红火火           侍弄           契合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品过那酒甘洌清醇、枣香四溢,似品出了百年枣林情韵。”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八、语言表达

  • 10.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从2001年昆曲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为时间节点,②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下开展的保护工作即将迎来20周年。③虽然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起步晚,④但是进步快、成果显著。⑤这样的发展成就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专家的支持,⑥以及群众的广泛而共同的参与和努力。⑦从鲜为人知明到全民关注,非遗保护发展势头良好。⑧应牢牢抓住非遗保护发展的时代,⑨尤其是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类非遗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社会发展。

    1)语句:

    2)语句:

    3)语句:

    4)语句:

九、材料作文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韦慧晓参加《开讲啦》时,曾提及有人让她放弃读研,给她一份年薪百万的工作。撒贝宁听完,质疑她是不是真的“不感兴趣”。她的回答是:“有两种价值观:一种价值观,是戴着非常昂贵的手表,好显示出来自己身价百倍;另一种价值观,是我这种价值观,一块不贵的手表,因为我戴过了,所以身价百倍”。

    韦慧晓从南京大学毕业后,入职华为,23岁成为华为金牌白领,前途光明,却毅然辞职去考研;考上研究生了,中途休学去西藏林芝当志愿者;34岁博士毕业后,决定参军保卫祖国;正式进入海军后,经过6年的奋斗成为了中国海军史上第一位实习女副舰长。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感悟?请你写一份发言稿。在“人生价值”主题班会上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