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九校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74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整个系统的研究过程中,他都没有参与,最后却鸠占鹊巢 , 把功劳归为己有。 B . 《未央歌》里的主角小童自然率真,毫不矫揉造作 , 所以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 C . 司马迁研读各家的史著,网罗天下遗闻轶事,断章取义 , 终于写成了《史记》。 D . 田野里,大片谷穗深深地弯着腰,仿佛正在彬彬有礼地欢迎来访者的主人一样。
  • 2. 下次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网络热词频出,最近又炒火一个——“积极废人”。“积极废人”专指那些热衷不断给自己树立目标,却很少能圆满完成的人。《北京日报》评论说      。其实,成功永远不可能自己从屋顶上掉下来,撬动它的支点只能是专注。

    ①虽然现在的年轻人,手中握有大量的资源和机会,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倾力打造“绿色通道”,帮助他们成长。

    ②“积极废人”映照出的是现代人在海量信息冲击下的被动与彷徨,浮华喧嚣的环境、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专注成了稀缺的品质。

    ③结果就是每一条外部飘来的信息,每一点外部环境的干扰都会让手中的事情停止,让心中的梦想永远停留在“做梦”阶段。

    ④但问题恰恰在于选择太多、可依赖的东西太多,反而破坏了人的主体性,使人丧失了全神贯注的能力。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①④ C . ①④②③ D . ②①④③
  • 3.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的常用词语。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左迁”一词。 B . 范仲淹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C . 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 . 杜甫字子美,我国古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 4. 下列对名著的评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林冲、鲁提辖、李逵、宋江等,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B . 鲁提辖一早来到潘家酒楼,怒打阻拦的店小二,义释金老汉父女,后立即前往状元桥寻郑屠麻烦。 C . 《水浒传》中武松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一步步走向反抗道路。 D . “眼如丹凤,眉似卧蚕。大耳垂珠,唇口方正。额阔顶平。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心机。志宇轩昂,胸襟秀丽。”这段话描写的人物是宋江。

二、句子默写

  • 5. 根据课文默写。
    (1) 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
    (2) 鸡声茅店月,。(温庭筠《商山早行》)
    (3)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 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5) 云横秦岭家何在?。(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6) ,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7) 苏轼《水调歌头》中表达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并体现词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是:

三、字词书写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汉字。

    悠悠五千年,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存在过和存在着许许多多平凡而伟大的人:面对虚妄,他们从不轻信盲从;面对赞誉,他们不骄不躁,始终kè()守本职;面对失败,他们反躬自省,从不自怨气馁。……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从不说冠冕堂皇的话,总是默默地奋斗着,让那些xiè()渎职业之神圣的人自惭形huì()。在国家民族紧急危难之时,共产主义的先驱们舍身求法,为了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奋斗,我们才能拥有现在繁荣安定的美好生活。

四、名著阅读

  • 7. 阅读《水浒》精彩片段,回答问题。

    乘其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故事情节。从所写诗文可以看出该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2) 他“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但现在却官司缠身,其缘由是什么?请简要叙述。

五、课外阅读

  • 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叶秀发传

    (明)宋濂

    秀发师事吕祖谦、唐仲友,极深性理之学,以余力为文,辄擢庆元丙辰进士第。初授福州长溪簿,丁父忧而归。服除,转庆元府学教授。秩满关升循从政郎、建宁府政和令。丁母忧,服阕。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与邑民何异?”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事定,制阃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降迪功郎,俄以前事罢免。秀发退居余十年,无一毫觖望意,独愤李诚之之冤,上书讼于朝。初,诚之守蕲,蕲陷,一城士卒皆战死无降者,诚之亦望阙再拜,拔剑自刭。议者不录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故秀发不平而讼之。

    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为问,其人历言抚绥安定之详,且谓:“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弥远颔之,从容问参知政事宣缯,其言同。弥远叹曰:“几失贤矣!”命知高邮军。寻转承议郎。绍定庚寅九月卒,年七十。

    (选自《宋学士文集》,有删改)

    (1) 下列句中的“以”与“俄以前事罢免”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属予作文以记 B . 策之不以其道 C .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D . 不以物喜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叶秀发在他父亲母亲去世后,都回家守丧,可见他的孝心。 B . 金人入侵时,眼看桐城不保,叶秀发并没有听从家人建议躲避起来,而是每天谋划防备抵御金人的计策。 C . 桐城之战后,叶秀发对于议事者看不到他的忠诚,反而责怪他,感到非常不平,所以上书朝廷。 D . 史弥远当政的时候,他向从桐城来的人询问叶秀发的情况,听后他很赞赏叶秀发并重用了叶秀发。
    (3)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先去之      苟:     

    ②诚之亦望阙拜   再:

    ③反咎其不能人   全:     

    转承议郎     寻: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

    ②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

六、诗歌鉴赏

  • 9. 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秋江晚泊

    唐·刘禹锡

    长泊起秋色,空江涵霁晖。

    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

    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

    轲峨艑上客,劝酒夜相依。

    【注释】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夔州途中。②轲峨:孤高状。艑:船

    (1) 首联中“空”字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试作简要赏析。
    (2) 概括尾联诗人表达的情感?

七、现代文阅读

  • 1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防病毒口罩不能循环使用

    胡定坤

    ①随着疫情持续发展,市场上N95(KN95)、医用外科等防病毒口罩依旧紧俏,不少家庭中的口罩库存即将见底。于是,网络上开始流传一些重复利用的“妙方”。但是贴着“一次性”标签的防病毒口罩真的能够走上“无限循环”之路吗?

    ②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56℃30分钟”可有效灭活病毒,是否可通过“清蒸、水煮”的方式实现口罩再利用呢?

    ③ 不能。无论是N95还是医用外科口罩,它们实现“防病毒”的手段都是依靠“过滤层”吸附、阻隔病毒等微颗粒(气溶胶),而过滤层主要由聚丙烯熔喷超细纤维构成。

    ④根据设计要求,口罩要在实现较好阻隔效果的同时保证令人舒适的通气性,其对医用口罩的吸气阻力一般不能超过343.2帕斯卡(Pa),日常防护型口罩吸气阻力小于135帕斯卡(Pa)。无论是“清蒸”还是“水煮”,水的进入会使过滤层中的电荷迅速消失,导致过滤效果大幅下降。

    ⑤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75%的乙醇能有效灭活病毒,能否将用过的口罩喷上酒精消毒,再晾干重复使用呢?

    ⑥不能。一方面,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N95口罩外表面都经过“拒水处理”,酒精、水、血液、唾液等都很难渗入,目的是加强对医生的保护,防止在与患者接触中出现液体喷射造成交叉感染。因此,表面涂抹、喷上酒精很难起到对医用口罩内部的消毒作用。另一方面,酒精也会破坏口罩外层防水结构,原因是酒精的表面张力和水有很大不同,用酒精处理过的口罩材料对水(血液、唾液)的吸收会增强,这会加速口罩过滤层失效。

    ⑦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病毒对紫外线敏感,是否可以使用紫外灯、紫外消毒柜等对口罩消毒,实现再利用呢?

    ⑧不能。聚丙烯熔喷材料是一种热塑性高分子材料,耐老化性差对紫外线非常敏感。接受紫外线照射后,结构会发生破坏即氧化降解,使过滤性能大幅下降。

    ⑨ 课题组曾经做过实验,如果对N95级别的口罩进行水蒸、水洗、紫外灯消毒,它的过滤效率将由95%快速降低到60%以下,和普通的纱布口罩、棉布口罩差不多。

    ⑩ 那么究竟有没有方法实现口罩的消毒再利用呢?

    ⑪对普通人来说,没有。口罩生产过程中采取的消毒方式是环氧乙烷气体消毒,普通家庭无法实现。

    (选自《科技日报》2020年02月03日,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利用“妙方”,贴着“一次性”标签的防病毒口罩可以“无限循环”使用。 B . 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N95口罩外表面都经过“拒水处理”,可以防止酒精、水、血液、唾液渗入。 C . N95级别的口罩进行水蒸、水洗、紫外灯消毒后,就和普通的纱布口罩、棉布口罩一样了。 D . 防病毒口罩实现“防病毒”的手段都是依靠“过滤层”吸附、阻隔病毒等微颗粒(气溶胶)实现的。
    (2) 文章划线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 1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凌

    ①每至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不是要远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2018—04—23,有删改)

    (1) 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的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 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 12.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浓浓麦香情

    东方天际的一点亮还没有出来,父亲已经窸窸索索起床了。母亲朦胧中翻个身,眼睛都没睁开:“早起来干啥?”父亲回一句:“睡不着!”

    村子还睡着。

    昨天一个晌午,田里就变得苍黄。父亲站在村口,嗅觉因了眼前的朦胧而异常灵敏。在微明的清光里,田野里成熟的麦香浓郁醇厚,让父亲突然感觉胸腔里满满的。

    十八岁那年,饥荒逼迫着他走向离村子十几里远的河滩寻找野菜。一阵风带来一丝久违的麦香!父亲拔腿向前跑去。只见一小撮麦子,长在河滩里!那个晚上,弟弟妹妹们躺在被窝里,一人几根麦穗,咀嚼了大半夜。

    如今六十五岁的父亲,想起那撮麦穗,胸腔里那满满的东西溢出来,润湿了松弛的脸。

    父亲在地头蹲下,拿出儿子给他的纸烟抽起来。父亲很少抽烟,只是最近几个月,抽得特别凶。

    儿子,是个好儿子。村里人都羡慕父亲。有几个做儿子的会花十几万元在城里买一套房子送给老父亲呢,儿子是十里八村独一个。

    父亲不喜欢弯腰割麦,他蹲着。身子跟麦棵子一般高,麦穗就在他的鼻尖前方,浓浓的成熟的气息把鼻腔灌得满满的,父亲忍不住打了一个香香的喷嚏。左手满满握着干爽的麦秆,右手轻轻握着熟稔的镰刀,一镰一镰,“嚓嚓嚓……”六十五岁的父亲割得缓慢而富有韵律,不像在忙麦收,倒像在享受。

    割了两个钟头,身后躺下的麦子整整齐齐地码在草绳上。父亲回头看看,把镰刀插进地里,开始捆麦。不一会,身后就有了一溜一般大小的麦个子。

    太阳升高了,他站起身,眯着眼向河对岸望去。那里一片炫目的苍黄,苍黄的成熟的麦子挺起丰满的胸膛,骄傲地站成一片金色的海洋。让他想起村里四十年前的大丰收。他带着队上的小伙子们,一个晌午,就把河滩里十几亩麦子收割完了。对岸也有一队收麦的人,队伍里的母亲,正是被那时的父亲吸引了。

    此时,父亲突然冲动地脱下了上衣,光着膀子加快了镰刀的挥舞。干爽的麦子在镰刀和手臂间舞蹈,整整齐齐地倒在新鲜白亮的麦茬上,而汗珠,也在父亲的后背和脸上欢快地流淌。成熟的麦腥味和着干燥的土腥味,田里的气息更浓了……

    母亲送午饭来了,“你咋像个小青年啦!今天你是发疯了么!”母亲的嗔怪里含着欢喜,父亲这几个月,从来没有这么酣畅过。她似乎又看到了当年公社里那个“割麦突击手”的影子。

    父亲拿几个麦个子,做成一个舒服的麦床躺下:“以后,再光膀子就没机会了。你说到了城里住,六月里不割麦,不流汗,忙种还过个啥劲?要那样,我们住城里,不是等死吗?”

    母亲恼了:“你个榆木疙瘩。儿子孝顺你,你不知道好歹,难道你儿子给你买了房子,就是接你去等死的?你个老不死!”骂完了的母亲哈哈笑了。父亲也跟着“嘿嘿”笑。

    午后,母亲没有听从父亲的催促回家,她想最后捆一次麦子;父亲在麦床上满满的睡了一觉,本来半天割完的麦子,直到天黑透,才把最后几垄放倒。他们直起腰,站在地头,默默的看着自家的麦田。也许,还望着所有的麦田。

    昏黄的月亮升了起来。

    “还是跟儿子再说说吧,好不?”在父亲商量的口气里,母亲听出了乞求和难过。

    要是前些日子,她早就要骂死老头子了。今天,在月光下凝视着麦田的母亲没有反驳,轻轻地应一声:“嗯。”

    夜,有了凉意。父亲和母亲,一前一后,在清亮的月光里走着,在浓浓的麦香里走着……

    (选自《百年百部微型小说经典》,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用“村子还睡着”,与父亲“睡不着”形成对比,突出父亲内心的不平静。 B . 父亲最近几个月抽烟很凶,是因为儿子叫他进城,他害怕自己不适应城里的生活。 C . 通过父亲与母亲的对话、神态描写,暗示了父母恩爱、家庭和谐,夫妻之间充满温情与包容。 D . 小说仅仅聚焦了父亲一天的劳动,但却辐射到父亲的一生,这种构思使小说意蕴丰富,充满张力。
    (2)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
    (3) 结合语境,赏析句子。

    苍黄的成熟的麦子挺起丰满的胸膛,骄傲地站成一片金色的海洋。

    (4) 文题为“浓浓麦香情”,简要分析这一题目“浓浓麦香情”蕴含着父亲哪些情感。

八、作文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不经意间,有很多珍贵的东西被我们丢失了,或许是一段记忆,或许是一种情感,或许是一种精神,或许是一种思想……

    请以“重拾”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和套作。②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④请认真书写。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