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2020届高三语文5月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90 类型:高考模拟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报道,河北赵县 79 岁的非遗传人杨风申为火会表演制造烟花而获刑,不少业内人士为其叫屈。从法律层面讲,杨风申未经批准在居民区非法制造烟火药,的确涉嫌犯罪。但从保护民俗的层面看,五道古火会是一个河北赵县的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风申制造烟花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在火会上使用。( )法律固然具有明确性和严格性,但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法的确可能截然不同。非遗传承人因传承非遗而获刑,法律的不由分说把“非遗的荣耀感”冲撞得___△__,看起来只是一个个体不知法不懂法的偶发性事件,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些古老民俗文化与现代秩序发生的激烈冲突。除了五道古火会,其他一些庙会、灯会上的烟火制造不也有违法的风险么?“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古人___△__的烟花盛会,难道跳不出___△__和“一刀切”的命运吗?法律是为了确保民众安全,火会、灯会等传统民俗活动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二者都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好。既然目标一致,就应减少相互的抵触和冲突,找到一条既确保安全又延续文化的___△__的路径,实现应有的互洽。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支离破碎 击节称叹 投鼠忌器 左右逢源 B . 分崩离析 赞不绝口 投鼠忌器 两全其美 C . 分崩离析 击节称叹 因噎废食 左右逢源 D . 支离破碎 赞不绝口 因噎废食 两全其美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五道古火会是河北赵县的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杨风申制造烟花的目的不过是在火会上使用。 B . 五道古火会是河北赵县的一个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杨风申制造烟花不过是为了在火会上使用。 C . 五道古火会是河北赵县的一个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杨风申制造烟花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在火会上使用。 D . 五道古火会是河北赵县的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杨风申制造烟花不过是为了在火会上使用。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他不具备危害公共安全的恶意,且传承的是古老的民俗艺术,因此获刑由情到理很难令人接受。 B . 他传承的是古老的民俗艺术,且不具备危害公共安全的恶意,因此获刑由情到理很难令人接受。 C . 他的获刑由情到理都很难令人接受,毕竟其不具备危害公共安全的恶意,且传承的是古老的民俗艺术。 D . 他的获刑由情到理都很难令人接受,毕竟其传承的是古老的民俗艺术,且不具备危害公共安全的恶意。

二、现代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代文学艺术对地域文化的倚重由来已久。《诗经》“十五国风”就反映着地域文化的差别。我国文艺与地域的话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才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深入,与改革开放及文化多元时代的到来有关。在此之前的数十年间,我们的时代往往都被重大而又统一的政治主题所涵盖,都有清晰的、共同的文化精神走向,这些政治主题与文化精神走向甚至用一、两个关键词就能做出概括,比如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再比如“五四”时期的启蒙,1930 年代的救亡、革命等。这就是所谓的时代“共名”现象。在统一而又重大的时代主题面前,其他话题都因无条件地服从“共名”而会被遮蔽。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降,主流政治的引导虽然仍强大,但市场经济的冲击,全球化、网络化、影视叙事以及包括地域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的影响开始不断增长,这就使得我们的时代由“共名”进入了“无名”。如果说“共名”时代是政治文化主导,其潮流是“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那么,“无名”时代的文化潮流则好比是冲出夔门后的长江,此时的格局好比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浩荡江面泛起的浪花何止千千万万,要一枝独放、一枝独秀已不大可能。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地域文化就愈加变得重要起来,文艺与地域的倚重关系亦变得更加醒目起来。现在流行的价值观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过,在认真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讲话的基础上,还必须强化两个意识,切实处理好文艺与地域的关系问题。

        所谓文艺超越地域的问题意识,是指在文艺创作过程中,要有问题性思维定势与心理惯性。如果文艺只有对地域性的倚重,只有各美其美,没有美人之美,没有美美与共,那是很容易自足甚至自恋,很容易流于对地域文化特征的外在捕捉与表现,而如此一来,文艺就容易走向清浅、单薄,走向平面化和表面化。问题意识的意义,就在于指导文艺如何从现实出发,以对地域性的发现、探询、探究、比较和质疑,来开掘题材、提炼主题、升华艺术。只有这样,才能在开阔、开放的视野中,切实解决好如何认识脚下的土地这类问题。

        所谓对话意识,则是指文艺创作无论对历史还是对现实,对地域还是对时代,对生活还是对艺术,都必须采取在场的而非缺席的,参与的而非旁观的态度。同时,内蕴于文艺创作中的思想倾向、情感诉求和艺术表现,要呈现为一种开放式的结构,要能够以小见大,能够从个别看到一般,从特殊看到普遍。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形成潜在的、与多方面的交流、沟通和碰撞,也就是形成一种与理解有关的对话状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同样需要有情怀,有使命感与责任感,同时还要有眼光、有志向、有深邃的思想,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有对人类情感以及人性、人的生命意志的发现。

    (摘编自杜国景《文艺与地域:一个亘古话题的百年消长》)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文学艺术自古以来就倚重地域文化,但在“共名”时代,这种依赖关系曾一度消失。 B . 文艺由“共名”走向“无名”,是主流政治文化受市场经济冲击、多元文化出现的结果。 C . “美美”文艺观可通过强化文艺与地方文化的关系,来达到中华民族文艺繁荣的新局面。 D . 文艺既要倚重地域文化,又要超越地域文化,这样才可避免文艺创作的浅薄化、表面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用事实阐明了我国文艺对地域文化的倚重关系的消长现象,也用理论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 B . 文章使用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共名”时代与“无名”时代的文艺格局。 C . 文章站在人类文艺发展的高度,论述了文艺创作要发现人性与生命意志,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 D . 文章通过比较得出,改革开放前我国文艺被政治主题覆盖,改革后文艺才呈现出百花齐放面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地域文化千差万别,各有特点,所以《诗经》的“十五国风”才能流传后世。 B . “共名”时代,在一个重大而统一的政治主题的主导下,文化往往一枝独秀。 C . 文艺创作只有带着问题意识,从现实情况出发,才能解决好乡土文学的问题。 D . 只有视野开阔、想象丰富的作者才可能巧妙回避文艺的时代问题与地域问题。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您好,这里是东城区抗击疫情心理援助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您吗?”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阻击战打响后,北京东城区精神卫生保健院第一时间启动心理干预应急预案,抽调心理医生24小时轮流值守“全国公益心理援助热线”,为有需要的一线医务人员和群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据副院长薛芬介绍,精神卫生工作和心理问题在疫情防控中非常重要,疫情带来的心理冲击不亚于病毒带给我们的危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部分人出现过度的不安、恐惧、悲观,甚至陷入焦虑、抑郁状态,以致不敢出门。有的人还出现在家里反复洗手、消毒等强迫症状。若这些症状持续不见好转甚至加重,一般就需要心理危机干预和治疗了。

    (摘编自宫辞、漆仲武《心理援助热线:用温情驱散疫情下的阴霾》)

        材料二: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和民政部联合印发通知,就加强对新冠肺炎感染者、被隔离者和一线工作人员的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作出专门部署,前期还专门发布了《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全国各地也纷纷开设了心理热线。

        心理学研究表明,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人们会担心自己和亲人受到病毒感染,会因为正常的生活、工作被打乱而苦恼,会因为担忧孩子的教育问题而焦虑等,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变化,不必过于放大和担忧这种心理变化,甚至为此而引发过度恐慌情绪,只要把心态放平和,以正确理性的态度对待心理波动,那么心理压力就能得到有效缓解。

        要特别注重新冠肺炎感染者、被隔离人员、一线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援助工作方案,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及时提供心理疏导、心理救助和精神病学干预等心理援助服务,增强群众的心理防护能力。面对心理波动,更多还是要靠自身增强抵抗力。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健康向上的心态,要把注意力更多放到积极有益的事情上,多看看书、听听音乐、做做运动,既能缓解心理压力,也能增强身体抵抗力。

    (摘编自胡蔚《呵护“心”健康凝聚战“疫”必胜的“心”力量》)

        材料三:

        2月3日,为了减轻公众的心理困惑和不适,国家卫健委编写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要点解读》指出,我国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后,各地人民群众受到疫情影响,一部分人出现心理行为问题。例如,发热门诊患者和住院隔离患者感到焦虑、恐惧、孤独等,一线医务工作者压力过大、疲劳紧张甚至耗竭崩溃,普通民众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安或担心害怕等。当前形势下,急需出台规范性文件,指导各地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适宜的心理健康宣教和危机干预服务,以帮助公众科学对待疫情,减轻疫情对大众心理的干扰及可能造成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指导原则》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人群分为四级,要求干预重点应当从第一级人群开始,逐步扩展,分类干预。其中,将包括住院治疗的重症及以上患者、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疾控和管理人员等在内的第一级人群,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并逐级扩展到居家隔离者、家属、普通民众等第二、三、四级人群,分别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宣教等服务。

    (摘编自杜晓《群众受疫情影响出现心理问题心理干预纳入防控体系》)

        材料四:

    《一图读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

    来源:国家卫健委网站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心理问题是随疫情而来的另一个重要危机,精神卫生工作是疫情防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下,全国各地纷纷开设了心理援助热线。 B . 疫情中因为担忧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变得焦虑,甚至产生过度恐慌的情绪,这些心理变化都是正常的,只要心态平和,理性对待,就能得到有效缓解。 C . 如果产生了心理波动,对于自身方面,只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健康向上的心态,转移注意力到积极有益的事情,就能够增强抵抗力,解决心理问题。 D . 作为受肺炎疫情影响的第四级人群,普通民众并不是心理危机干预重点,只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即可,没有必要进行心理咨询、疏导与救助。
    (2) 下列填入材料四图一方框中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疫情可能导致发热或隔离患者恐惧惊慌、医务工作者耗竭崩溃、民众焦虑不安等心理应激。 B . 指导规范各地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适宜的心理健康宣教和危机干预服务工作。 C . 帮助公众科学对待疫情,减轻疫情对大众心理可能造成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D . 帮助群众增强心理防护能力,因为积极健康的心态至关重要,是战胜病毒的强有力的武器。
    (3) 根据文中材料,谈谈政府应该怎样开展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职业

    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和这些叫卖的人自己,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专收旧衣烂衫。她这一声真能喝得千门万户开,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

        有时有苗族的少女卖杨梅、卖玉麦粑粑。

        “卖杨梅——!”

        “玉麦粑粑——!”

        她们都是苗家打扮,戴一个绣花小帽子,头发梳得光光的,衣服干干净净的,都长得很秀气。她们卖的杨梅很大,颜色红得发黑,叫做“火炭梅”,放在竹篮里,下面衬着新鲜的绿叶。玉麦粑粑是嫩玉米磨制成的粑粑,下一点盐,蒸熟,包在玉米的嫩皮里,味道清香清香的。这些苗族女孩子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了昆明的街头了。

        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

        “椒盐饼子西洋糕!”

        椒盐饼子,名副其实:发面饼,里面和了一点椒盐,一边稍厚,一边稍薄,形状像一把老式的木梳,是在铛上烙出来的,有一点油性,颜色黄黄的。西洋糕即发糕,米面蒸成,状如莲蓬,大小亦如之,有一点淡淡的甜味。这东西和西洋可以说是毫无瓜葛,不知道何以命名曰“西洋糕”。这两种食品都不怎么诱人。淡而无味,虚泡不实。买椒盐饼子的多半是老头,他们穿着土布衣裳,喝着大叶清茶,抽金堂叶子烟,一边嚼着这种古式的点心,自得其乐。西洋糕则多是老太太叫住,买给她的小孙子吃。这玩意好消化,不伤人,下肚没多少东西。当然也有其他的人买了充饥,比如拉车的,赶马的,在茶馆里打扬琴说书的瞎子……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饼子和糕分别放在木盆两侧,上面盖一层白布,白布上放一饼一糕作为幌子,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非常简单。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外婆还会给人刮痧、放血、拔罐子,这也能得一点钱。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荫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的马。这些马每天由马夫牵到郊外去遛,放了青,饮了水,再牵回来。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据说这是明建文帝被逼死的地方),他很爱看这些马。黑马、青马、枣红马。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它总不好好走路。马夫拽着它的嚼子,它的钉了蹄铁的马蹄踏在石板上,郭答郭答。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忘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

        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放了学的孩子,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捏着鼻子吹洋号!”

        昆明人读“饼”字不走鼻音,“饼子”和“鼻子”很相近。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摹仿:

        “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又不含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大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这是一条很长的、僻静的巷子。穿过这条巷子,便是城墙,往左一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他跟杨老板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卖剩的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换了一身干净衣裳。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忽然回过头来看看。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

        “捏着鼻子吹洋号!……”

    (本文有删节)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用不少笔墨描述中年女人和苗族少女,既表现了颇具特色的当地生活风俗,也为后文卖糕饼孩子的出场作了铺垫。 B . 主人公是一个早孤、失学,但懂事尽职的孩子,“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形象地写出了糕饼难卖的困境。 C . 小说中有多处对不同行业的叙写,详略不一,而重点写一个过早就业的孩子,使得“职业”这一标题的内涵更为深远。 D . 结尾出人意料,却很贴合人物的年龄和身份,是孩子天性的流露,具有真实感,因此又在情理之中,引人回味与思索。
    (2) 文中反复出现吆喝叫卖声,有何用意?请简要赏析。
    (3) 关于这篇小说,作者曾说写出了“人世多苦辛”,也有人认为写出了“人生的温暖”。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对以上两种不同说法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韶字子纯,江州德安人。第进士,调新安主簿。试制科不中,客游陕西,访采边事。熙宁元年,诣阙上《平戎策》三篇,神宗异其言,召问方略,以韶管干秦凤经略司机宜文字。蕃部俞龙珂在青唐最大,渭源羌与夏人皆欲羁属之,诸将议先致讨。韶引数骑直抵其帐,谕其成败,遂留宿。久之,龙珂率属十二万口内附。帝志复河、陇,以韶知军事。初,羌保险,诸将谋置阵平地,韶曰:“贼不舍险来斗,则我师必徒归。今已入险地,当使险为吾有。”乃径趣抹邦山,压敌军而阵,令曰:“敢言退者斩!”韶躬擐甲胄,麾帐下兵逆击之,羌大溃,洮西大震。会瞎征度洮为之援。韶戒别将由竹牛岭路张军声,而潜师越武胜,遇瞎征首领瞎夔等,与战破之,遂城武胜,建为镇洮军。复击走瞎征,更名镇洮为熙州。六年三月,取河州,迁枢密直学士。七年,入朝,又加资政殿学士。还至兴平,闻景思立败于踏白城,贼围河州,日夜驰至熙。诸将欲趋河州。韶曰:“贼所以围城者,恃有外援也。当出其不意,以攻其所恃。”乃直扣定羌城,断夏国通路。瞎征知援绝,拔栅去。初思立之覆师也羌势复炽朝廷议弃熙河帝为之旰食数下诏戒韶持重勿出及是帝大喜。拜韶观文殿学士。资政、观文学士,非尝执政而除者,皆自韶始。熙河虽名一路,而实无租入,军食皆仰给他道。转运判官马瑊捃官吏细故,韶欲罢瑊,王安石右瑊,韶始沮,数以母老乞归。元丰四年,卒,金紫光禄大夫,谥曰襄敏。韶用兵有机略。临出师,召诸将授以指,不复更问,每战必捷。尝夜卧帐中,前部遇敌,矢石已交,呼声震山谷,侍者往往股栗,而韶鼻息自如。

    (节选自《宋史·王韶传》)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初/思立之覆师也/羌势复炽朝廷/议弃熙河/帝为之旰食数下/诏戒韶持重勿出/及是/帝大喜 B . 初/思立之覆师也/羌势复炽/朝廷议弃熙河/帝为之旰食数下/诏戒韶持重勿出/及是/帝大喜 C . 初/思立之覆师也/羌势复炽/朝廷议弃熙河/帝为之旰食/数下诏戒韶持重勿出/及是/帝大喜 D . 初/思立之覆师也/羌势复炽朝廷/议弃熙河/帝为之旰食/数下诏戒韶持重勿出/及是/帝大喜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制科,是封建王朝为选拔特殊人才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由皇帝下诏举行。 B . 秦凤经略司,北宋设在西北地区的行政机构,负责日常政务、财赋、刑名。 C . 赠,古代皇帝为已死有功的官员或其父、祖加封,赐以官、爵或荣誉称号。 D . 襄敏,朝廷依王韶生前行迹而赐予的谥号,以表彰他甲胄有劳、应事有功。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韶进士出身,熟习边事。他曾游历陕西,寻访、搜集边防事务,向神宗进呈边策,并得到赏识;此后他掌管西部边防,多年来对战羌、夏诸部。 B . 王韶自信沉稳,饶有胆魄。他亲往招抚敌酋俞龙珂,分析胜败,留宿敌营,最终使俞龙珂臣服大宋;他的前锋部队夜间与敌激战,他却安睡帅帐。 C . 王韶审时度势,有勇有谋。面对羌人据险进攻,他带领全军迎险奋战,大溃羌人;面对瞎征的援救,他虚张声势,却暗地越过武胜,终获得大胜。 D . 王韶屡立大功,获得嘉奖。他多次打败瞎征,并攻取熙州、河州;因功先后升任资政殿学士、观文殿学士等职,还未任职又得升迁,开本朝先河。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径趣抹邦山,压敌军而阵,令曰:“敢言退者斩!”

    ②韶欲罢瑊,王安石右瑊,韶始沮,数以母老乞归。

四、诗歌鉴赏

  •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流道中

    王质

    山高树多日出迟,食时雾露且雰霏。

    马蹄已踏两邮舍,人家渐开双竹扉。

    冬青匝路野蜂乱,荞麦满园山雀飞。

    明朝大江送吾去,万里天风吹客衣。

    【注】此诗为作者离开家乡兴国途经东流(今属安徽)而作。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开头从山区常态落笔,用语并无新奇之处,但读来有如身临其境,让人倍感亲切。 B . 诗人善用虚字。“且”字强调雾露稠密,还和颔联“已”“渐”相互映照,浓化了情境。 C . 颈联写冬青绕路,荞麦满园,蜂乱雀飞;无一字写人,却可想象早起劳作的山民生活。 D . 前三联写景意境变化自然,世界在静谧迷蒙中渐渐苏醒,诗人策马穿行,玩赏着一切。
    (2) 有人评价本诗的尾联与前三联境界大异却又紧密和谐。请从内容和情感上分别加以分析。

五、情景默写

  •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诸葛亮《出师表》“”两句写危急存亡之际文武大臣舍身报国的原因。
    (2) 杜甫《登高》感叹国难家愁难以排遣的两句是“”。
    (3) 杜牧《阿房宫赋》描写阿房宫面积之广、建筑物之高的两句是“”。

六、语言表达

  • 8. 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2019 年,付费自习室在一些大城市走红。面对不菲的价格,很多人要质疑,这是花钱买自律来提升自我呢还是付费搞形式来欺骗自己呢?大四学生小松平均每天来自习室学习八九个小时。“在考研来临之际,我压力很大, 找不着学习状态。”小松表示“我在这里可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还能及时掌握最新的考试资讯。”该自习室的宣传手册上写着:“本室提供各类应考垂询,鼎力支持诸位考生蟾宫折桂,不负芳华!”

    (1) 下列虚词和标点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逐渐

    不免

    /

    以致

    B

    逐步

    未免

    以致

    C

    逐步

    不免

    /

    以至

    D

    逐渐

    未免

    以至

    A . A B . B C . C D . D
    (2) 语段中有三处表达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改为

    改为

    改为

  • 9. 请为以下漫画拟写标题并阐释其寓意。要求:标题不得为“无题”;寓意不得超过60字。

七、材料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到浙江安吉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新华网》)

        材料二、2018年5月29号,九江市召开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千人动员大会,动员全市上下共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从此,全民上阵,没有旁观者,局外人,共同奏响一场“创卫”大合唱。一年来,城区环境越来越整洁,九江“颜值”越来越高,群众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九江视听网》)

        材料三、2020年04月08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城乡环境整治”,结合疫情防控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是简单的清扫卫生,而需要从人居环境、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推广普及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打牢人民身体健康的底子,才能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日报》)

    综合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幸福感”这个关键词,面向全体青少年写一封倡议书,谈谈你对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思考。

    要求:审题注意材料间的有机联系,不得以偏概全;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