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313 类型:期末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谁来担此重任?

        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________。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________。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运行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

        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________,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________。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司空见惯    责无旁贷    迫不及待    一目了然 B . 司空见惯    义不容辞    迫不及待    一览无余 C . 不可或缺    责无旁贷    迫在眉睫    一目了然 D . 不可或缺    义不容辞    迫在眉睫    一览无余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品安全“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 B . 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品安全“守门员” C . 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城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品安全“守门员” D . 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品安全“守门员”
    (3) 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B . 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C .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D .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二、现代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亮丽家园

    (加拿大)爱丽丝·门罗

        花园宫的一切是如此的完美无瑕,每座房子的表情都骄傲地指出了这一点。在新盖的大房子中间,经常还能看见另一种屋子,那就是老城区像富勒顿太太家那样的老房子。这些幸存下来的老房子阴沉沉的,被围困着,显示出岁月长短不同的沉积。它们的无序和突兀、不协调的屋顶角度和斜坡,透露出某种近似原始的气息,与这些街道格格不入。

        一群邻居家的女人坐在起居室里,还有一些男人也在。玛丽知道她们在说富勒顿太太的房子。她绝望地看着窗户外头,或者盯着自己的膝盖,想方设法找出几句漂亮的解释中止这个话题。她没有成功。

        “要是我住她隔壁,”史蒂夫表情愉快而温和,显然在期待随后的笑声,“我把孩子带过去,让他们带上火柴。”

        伊迪斯道:“亲爱的,你在开玩笑,我却努力做了点什么,我给市政厅打过电话了。我说,他们至少可以让她刷刷墙,或者把那些棚屋推掉一些。”

        “还有那些鸡。”贾妮·英奇说,“我的天哪,那个味道。我知道我们住在边远地区,但怎么也没想到,我们隔壁就是家畜棚。”

        “住街对面可比住隔壁更糟糕。我都纳闷,我们干吗费半天劲要景观窗。”另一个女人说。

        史蒂夫竟然说:“按规定市政厅得给我们修条路,她的房子正好挡在我们的必经之路上。只要我们现在让市政厅通路,这样,她就得走。这是法律。”愉快的笑声响起来。

        玛丽开口之前,希望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正常,既不要感情用事,也不要哆哆嗦嗦。“不过,你们想没想过,她在这里住了很久了。我们大部分人还没生出来的时候,她就已经住在这里了。”

        她拼命地想找一些别的话,比现在这些话更有力、更理智的话,但她就是找不到一句。

        他们的话从四面八方向她侵袭。棚屋。扎眼。肮脏。私有产权。价格。

        “她的时代已经走了。”卡尔说,“不管你明白不明白,这栋房子压低了这条街每一座房子的价格。我做这行,我知道。”

        另外一些声音也参与进来。愤怒的情绪在他们之间蔓延,在他们的声音中散发,如同一股狂热的洪流席卷了他们。

        “我们现在已经争取到每一个人了。”史蒂夫说,“用不着一家一家跑了。”道路申请书开始在他们手中传来传去。

        玛丽跪在地板上,和丹尼的拉链斗争了半天,然后站了起来,穿上外套,理了理头发,戴上手套,随即又摘了下来;她再也想不到什么能做的了,于是走向餐厅的桌子,那是通往大门的必经之路。卡尔把笔递给了她。

        “我不能签字。”她回答。她的脸刷地红了,声音战栗。“我不觉得我们有这个权利。我们没有权利。”

        “玛丽,你不在乎这里的环境吗?你也住在这里呀。”

        “哦,我,我不在乎。”想象之中,每当你支持什么的时候,总是会声音洪亮,而周围的人被你惊醒,感到羞愧不安。但,在真实生活里却不是这样。你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让自己变成大家下次一起喝咖啡时的笑料。

        “大家不是为了好玩才想赶她走。”卡尔说,“这很不幸,我们都知道。但我们得为社区着想。”

        “没错。”玛丽回答道。但是,她把双手塞进了外衣口袋,她突然想到了,他们是对的,为了他们自己,这都是他们必须做的。玛丽带上丹尼,走出了门。

        现在,你什么也做不了,除了把手插进口袋里,保留一颗不打算服从的心以外。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以对比手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写出了新旧城区截然不同的面貌,暗示了两个城区间的矛盾对立,为下文故事的发展设置了背景。 B . 故事情节主要靠简单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推进,情节看似平淡实则波澜涌动,各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慢慢凸显,即便未正面出场的富勒顿太太也形象鲜明。 C . 小说通过玛丽写出了个人在群体面前的无力与坚持,凸显了她的善良,展现了新旧城区对峙时,矛盾双方为各自的生活方式和利益激烈斗争的社会现实。 D . 小说文笔简洁细腻,背景设定只是一个社区,情节发展只在一间房里,人物不多,写作空间有限,但却在限定的空间写出了丰富的意味,富有创意。
    (2) 小说的结尾写了玛丽把手塞进外衣口袋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 小说以“亮丽家园”为题目,有什么丰富的含义?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自清先生

    冯至

        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路,而《雪朝》中的六个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至于常常见面,能谈些文学上的问题时,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

        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结为朋党,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读不到的。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去看他——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不以他为然,却还是说:“他读了不少的书。”

        一个没有偏见的、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尤其是近两年来,也就是回到北平以来,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他有愤激,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使一个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与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不幸他在中途死去。中国的新文艺失却一个公正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却一个公正的畏友,将来的新中国失却一个脚踏实地的文艺工作者。现在我如果能够得到《雪朝》那本诗集,再把他历年的著作排列在一起,我会看见他在这一世纪的四分之一的时间内在走着一条忠实朴素的道路。

    一九四八 北京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本文写朱自清先生,却从诗集《雪朝》写起,因为朱自清是《雪朝》的作者之一,通过《雪朝》很自然地引起对朱先生的回忆,也是为了表现朱先生质朴的品质。 B . 文中的“迂途”指的是诗歌发展走的不必要的歧路,“乡愿”指对家乡的有深厚情感的人,“畏友”指能严正指出自己错误的朋友。 C . 文章第五段结尾说“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知道”的内容应该是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光明方面发展。 D . 本文以与朱自清先生交往的时间为线索,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式,突出了朱先生忠实朴素的特点。
    (2) 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3) 今年是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请结合本文和你对朱自清先生的了解,勾画出朱自清在你心目中的形象,不少于50字。

三、文言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 , 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 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于是相如前进缶                   前进:走上前进献 B . 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           靡:倒退 C .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宣传号召的文告 D . 臣等不肖 , 请辞去                 不肖:没有才德,无用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位在廉颇之右”,意思是地位、官职比廉颇高。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B . “御史”,史官。战国时的御史掌管图籍,记载国家大事。 C . “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 D . “亲戚”,文中“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的“亲戚”,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亲属”。
    (3)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渑池之会后,相如以功授官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但蔺相如对他容忍退让,才有了后来的负荆请罪。 B . “将相和”这一故事在表现人物时,不仅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借人物自己的言行来刻画人物性格,而且还极力铺张,渲染烘托人物。 C . “渑池之会”这一故事以秦王的声威、渑池内外的具体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D . 蔺相如“称病于朝”,“引车避匿”,“礼说舍人”等言行,表现其胸怀坦荡、以国为重的大智慧。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 , 抚州临川人。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庆历二年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佑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仁宗万言书,言改革之事,然帝未以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这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作《辩奸论》以刺之。

        安石性强忮 , 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初,安石训释《诗》《》《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晚居金陵,又作《字说》。多穿凿傅会,其流入于佛、老。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

        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曰文。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六》,有删改)

    【注】①忮:zhì,刚愎。②儇:xuān,轻浮。

    (1)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B .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C .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D .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关联的,名与字的意思或相近,或相对,或用典等。介,古代传说为凤凰站落之石。甫,古代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B . 庆历、嘉祐、元祐,都是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的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C . 《书》,即《尚书》,也称为《书经》,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后被列入“五经”之中,是儒家重要的经典。 D . 谥,即谥号。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安石喜好读书,文思敏捷。他少年时读书过目不忘,写的文章看似不经意,实则非常精妙,曾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后来他中了甲等进士。 B . 王安石淡泊名利,不喜奢华。朝廷曾屡次征召他进京任职,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推脱了。他穿衣不讲究,但苏洵认为他不近人情,是个奸邪之人。 C . 王安石很有才干,政绩卓著。他做淮南判官期间,兴修水利,推陈出新。他晚年在金陵写的《字说》一书,官府用作录取读书人的标准。 D . 王安石倔强刚愎,善于辩论。他曾经上万言书,洋洋洒洒阐述变法的主张。他在当宰相期间不用老成持重的人,而用轻浮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②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四、诗歌鉴赏

  •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诸将五首(其五)

    杜甫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

    【注】①杜甫客寓成都时,曾入严武(即严仆射)幕府,得到了关怀和帮助。严死不久,他离开成都,滞留巫峡写下此诗。②锦江:代指成都。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人离开成都草堂时,虽然已入夏令,而“锦江春色”仿佛就在眼前。“锦江春色”因“逐人来”三字更具人格化的艺术效果。 B . 第二句诗人顿觉“万壑”生“哀”,主要是因为此时巫峡正值秋季,诗人又处于流离漂泊之中。 C . 颈联写了严武镇蜀业绩。上句写“主恩”宠之隆,严武剖符“持节”,下句写严武的儒将风度。 D . 全诗以景语起笔,以所忆内容承接,以超出常人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作结。
    (2) 中间两联,诗人用追“忆”的形式娓娓道出,试分析这两联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五、情景默写

  •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将进酒》借曹植痛饮的例子,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
    (2) 李煜《虞美人》中的两句,表明了故国物 是人非、江山易主,抒发了对故人容颜老去的无奈与感伤。
    (3) 《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
    (4) 《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抱负的句子是:
    (5) 《积雨辋川庄作》中,描写了广阔无垠的水田上白鹭自在游弋,浓密成荫的树丛里黄鹂唱着美妙的歌的诗句是:

六、小作文

  • 8.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从《觅渡》《杜甫传》《乡土中国》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立足作品,合理发散。100—150字。

    ②从《雷雨》《水浒传》《边城》《契诃夫短篇小说集》《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至少使用一处比喻,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00—150字。

七、材料作文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②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汉书·武帝纪》

    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

    ④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

    ⑤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⑥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习近平

    尊重人才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贯穿于我们整个中国文化的始终。请综合材料内容,选择2—3句立意,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