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安徽省皖北协作区高三年级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修改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1174 类型:高考模拟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单选题

  • 1. 《礼记·礼运》中有“城者,所以自守者也”的论断,《博物志》中也有“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的说法,而《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更是人所共知。这表明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    )

    A . 缺少经济管理职能 B . 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动乱 C . 突显政治、军事功能 D . 大多选在战略要地建造
  • 2. 有学者认为:秦代曾经试图建立一个完全依靠外在的制度与法律管理的国家,但到了汉代,实际成功的却是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加上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的所谓“霸王道杂之”的方式。这一变化说明(    )

    A . 汉代政权管理方式兼具儒法思想 B . 儒家思想战胜法家思想成为主流 C . 汉朝在选官标准上以儒学为依据 D . 以人为本的封建官僚政治已形成
  • 3. 《西游记》一书记载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甚至医术,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的故事。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这表明(    )

    A . 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B . 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 C . 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 D . 三教合流符合政治需要
  • 4. 建文二年(1400年)二月,惠帝将都察院改为御史府后说,御史“专纠贪残,举循良,匡政务教化为职”。嘉靖皇帝曾对左都御史说“御史的职责在于勉励贤善,抑制邪恶”。这说明明朝统治者要求御史尽到(    )

    A . 奸邪屏迹,善人汇进 B .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C .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D . 廉洁自律,匡扶正义
  • 5. 有学者在评论近代历史时说:“(在一定意义上说)皇权的存在并不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如果协调得当,皇权甚至可能会成为民主政治的保证力量。”由材料可知该学者(    )

    A . 对改良作为政治现代化途径的肯定 B . 认为君主专制与民主制度并非对立 C . 否定革命对民主政治的推动 D . 排斥辛亥革命建立的共和制度
  • 6. 下面是据《荣家企业史料》制作的申新九厂定量设备平均用工人数统计表(1932~1936年)。据此反映出(    )

    年份

    每万纱锭平均用工人数

    每百台布机平均用工人数

    1932

    551.44

    166.77

    1933

    479.42

    133.80

    1934

    468.99

    134.80

    1935

    444.29

    119.20

    1936

    442.83

    112.82

    A . 荣家企业实现管理革新 B . 近代民族企业规模日渐缩小 C . 民族企业产品市场扩大 D . 荣家企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 7.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把外交立足点转向两个中间地带:亚非拉美是第一个,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我国外交发生这一转向的原因是(    )

    A . 亚非拉美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 B . 西欧和日本开始挑战美国地位 C . 国际力量出现分化,中苏关系恶化 D . 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美日欧形成鼎足
  • 8. 在罗马法中,从旧式诉讼到最高裁判官的诉讼行为,都是根据诉讼当事人之间的合意进行的,整个诉讼阶段(包括开始、进行和终止),都必须以通过当事人合意为准,直到选定承审法官也非经被告同意不可。法官对于诉讼的解决,不过处于仲裁人的地位,如果当事人不达成合意,诉讼活动就无法进行下去。材料反映了罗马法的诉讼原则是(    )

    A . 严格形式主义 B . 不干涉 C . 公开审判 D . 不告不理
  • 9.

    下面是1400~1800年环球贸易路线图。由下图信息可推知,当时(    )

    A . 中国传统手工技术优势丧失 B . 欧亚的贸易实现了平衡 C . 英国在环球贸易中保持顺差 D . 全球贸易的优势在亚洲
  • 10. 康德说,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们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那么回答就是:“并不是,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的时代。”康德意在说明(    )

    A . 人的主体地位并未真正确立 B . 启蒙运动一直会延续 C . 人的社会价值没有得到认可 D . 理性是启蒙时代核心
  • 11. 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是与“预期收益规律”的心理作用分不开的,即资本家害怕投资越多,利润率越低,导致国民收入水平和对原料、消费品的需求下降。基于此种分析,要消除经济危机应该(    )

    A . 降低银行利率,刺激消费 B . 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收益 C . 实行赤字预算,增加需求 D . 膨胀通货,增加国民收入
  • 12. 朝鲜战争中,苏联选择了旁观;柏林墙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做出了退让。这反映出美苏(    )

    A . 双方尊重对方的利益要求 B . 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的政策 C . 在争霸中相互妥协与克制 D . 军事克制是双方冷战的主题

二、综合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太祖的指导思想是“藏富于民”,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所有。宋代农业生产力发展迅速,“在这种经济发达的情势下,土地这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自然要作为商品卷入市场”。宋代权势阶层实现对土地的占有,主要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①合法的土地交易;

    ②诱骗(如向土地拥有者许诺可以免除赋税);

    ③非法放贷和胁迫(放高利贷导致农户破产,借机胁迫农户交出土地所有权)

    ——摘编自王也《宋代土地兼并现象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9月30日专程前往安徽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时表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设。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必良教授指出,土地流转的本质,就是推进土地要素的市场化。

    圈地运动时期的英国虽与我国在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社会环境等方面有较大不同,但其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有一定积极意义。

    ——摘编自尹红梅《英国圈地运动对我国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启示》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政府推行“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土地政策、英国圈地运动和我国土地使用权流转对社会转型的不同影响。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不同时期土地政策调整的看法。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五四学生运动,可分为以傅斯年、梁实秋为首的爱国者和以杨晦、匡互生为主的以情感宣泄为主的暴力爱国者。对于杨晦、匡互生这样的火烧赵家楼,并且痛打所谓“卖国贼”的学生,许多学者认为他们表现了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1919年6月,陈独秀在题为《我们究竟应不应该爱国》的文章里写道: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感情和理性,都是人类心灵的重要部分,而且有时两相冲突。……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理性不过占一小部分。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爱国就是害人的别名。

    ——摘编自黄广明杨潇《启蒙是最好的爱国——新文化运动健将的觉悟》等

    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中有关“爱国”的观点加以讨论。(要求:提取材料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859年,英国人李泰国被任命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后,海关被帝国主义把持,自此在中国度量衡史上出现了海关度量衡。1915年,北洋政府确定本国度量衡与米制兼用,然而由于政局不稳等原因,新制实际上未能在全国推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用制(与米制有最简单之比率而与民间习惯相近者为市用制)普遍通行于全国。1984年,国务院发布命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同时选用一些非国际单位制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今后,法定计量单位将成为我国唯一合法的计量单位。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1) 根据材料,分别指出近代和现代中国度量衡制度的状况。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中国度量衡制度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

  •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1908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首先,它以日本1889年公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为蓝本,但对清廷不利的一些内容都被删除了,如《日本帝国宪法》中限制天皇权力的一些条款都不见了。其次,它把臣民权利和义务列在附录上,共9条,而君上大权却列在正文上,共14条。

        武昌起义爆发后,为挽救垂危的统治,资政院(带有国会性质的机构)仅用三天就起草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20条》,简称《十九信条》,采用英国虚君共和制模式,皇帝权力大大缩小,国会与责任内阁权力大为增强。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位继承顺序也由宪法规定,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国会议员由国民公选。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国会有权弹劾总理,总理也有权一次性解散国会。

    ——整理自王立民《中国法制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的不同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修订的这两部法律文献的积极作用。

  •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3年,苏联已经在卫国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反攻已是必然,所以英美都要首先考虑到阻止苏联进一步在欧洲扩大自己的优势。英美盟军为履行美、英、苏首脑在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在西线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协议,决定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向纳粹德国的军队发起反击。7月24日战役结束时,盟军共投入288万人,5300多艘战舰和近1.4万架战机。德军投入的兵力达51万人。战役中,盟军共消灭德军11.4万人,击毁坦克2117辆,飞机245架。盟军方面约有12.2万将士牺牲。艾森豪威尔在诺曼底登陆后说:“毫无疑问,诺曼底战场是战争领域所曾出现过的最大屠宰场之一,那一带的通道、公路和田野上,到处塞满了毁弃的武器装备以及人和牲畜的尸体。我所见到的那幅景象,只有但丁能够加以描述。一口气走上几百码,而脚步全是踩在死人和腐烂的尸体上。”此后,盟军继续向欧洲腹地推进,在3个月的时间里相继解放了法国和比利时等国,并攻入德国本土。

    ——摘编自《硝烟诺曼底》

    (1) 根据材料,指出美英开展诺曼底登陆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诺曼底战役的特征及其影响。

  •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解放后,岑仲勉、吕思勉1957年、1959年先后在其论著中,认为武则天是“暴主”“无棘毫政绩可纪”。1959年10月1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文联召开的会议上,著名史学家吴晗、翦伯赞、吕振羽等进行了发言,一致肯定武则天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十年浩劫中,“四人帮”对武则天进行了歪曲和利用,在“左”的教条主义的支配下,将武则天研究引上了邪路。1982年,李必忠、陈贤华认为,武则天“继承了贞观时期的基本国策。但是通现全局,当时社会是继续向前发展的,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盛’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总导演,也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武则天应得到基本肯定。

    ——整理自李荷先《武则天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探索》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对武则天评价的阶段特征。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因素。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