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

修改时间:2024-07-12 浏览次数:1219 类型:高考模拟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单选题

  • 1. 《左传》载昭公十一年“叔向曰:陈人听命,而遂县之”,哀公二年“(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史记》载“(秦)武公十年,伐邦、冀戎,初县之”。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 郡县制已在全国范围推广 B . 郡的规模地位高于县 C . 郡县设置与兼并战争有关 D . 分封制遭到彻底破坏
  • 2. 宋代实行“侍丁”制度,有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政府可减免其税收与徭役。宋代政府还设置了“安济坊”“福田院”“居养院”“孤老院”等养老机构。这说明宋代(    )

    A . 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 B . 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C . 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D . 统治者以孝道治天下
  • 3. 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 . 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B . 租佃关系开始确立 C . 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D .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4. 19世纪末,某位思想家认为:“使皆由中国自辟商埠,则此疆彼界虽欲尺寸侵越而不能。今通商之地日益多,占地之谋日益甚,非自辟华市以清其限制,则官司隔膜无可稽查。……大兴商埠,则商贾通而民不为病,厘捐撤而国不患民贫。”其意在(    )

    A . 主动融入世界市场 B . 积极维护国家主权 C . 鼓励发展民族工业 D . 收回列强在华特权
  • 5. 1917年,李大钊在《立宪国民之修养》中说:“依吾儒忠恕之道,西哲自由、博爱、平等之理,以自重而重人之人格,各人均以此惕慎自恃,以克己之精神,养守法循礼之习惯,而成立宪国绅士之风度……绝不致演出议场挥拳、白宫斗口之象也。”材料说明李大钊主张(    )

    A . 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B . 理性选择西方文明 C . 摒弃儒家伦理道德 D . 发展教育改造国民
  • 6. 近代某政党曾发表宣言:“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为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本党为民请命,为国除奸,成败利钝,在所不顾,任何牺牲,在所不惜。”该宣言发表于(    )

    A . 北伐战争时期 B . 土地革命时期 C . 抗日战争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 7. 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在工商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这一提法(    )

    A . 未突破单一计划经济模式 B . 是符合国情的有益探索 C .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 掀起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 8. “新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其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为此,中国(    )

    A .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 改善同日本关系 C . 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D . 参加不结盟运动
  • 9. 《十二铜表法》规定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位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据此可知,《十二铜表法》(    )

    A . 保护债权人利益 B . 保护奴隶主贵族的权益 C . 注重程序和形式 D . 注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10. 马克思说:“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马克思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

    A . 智者运动 B . 文艺复兴 C . 宗教改革 D . 启蒙运动
  • 11. 托马斯·杰斐逊曾表示:“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长期并正直地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地公平对待,而不论他的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材料表明杰斐逊倡导(    )

    A . 公平正义 B . 三权分立 C . 法律至上 D . 人民主权
  • 12. 莫奈名画《伦敦国会大厦》把伦敦雾描绘成了紫红色,伦敦人对此颇感不解。但人们观察后发现,工厂烟囱中喷出带有火星的烟雾在阳光映射下的确是紫红色的。该作品(    )

    A . 创作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 B . 属于现实主义的美术作品 C . 反映了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D . 揭示工业化对环境的危害

二、综合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贸易委员会从1823年开始降低关税,1835年取消了向外国出口机器的禁令;1842年废除了尚存的英国制成品出口关税,并且降低了海关清单中至少750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到1860年,英国只对48种商品课征进口税。美国1913年的“安德伍德一塞门斯法令”把钢铁、羊毛、食糖(1916年)和某些农产品列入免税之列,并且大大降低了棉毛织品的税率。

    ——摘编自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辩》

    材料二:

    1930—193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大危机”的措施

    1930年5月

    美国通过法案,将全部关税的总平均水平从33%提高到40%

    1931年

    英国制订紧急关税法,对棉纱和棉纺织品征收50%的重税

    1931年9月

    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实行英镑贬值

    1931年12月

    日本放弃金本位,日元汇率下降65%

    1932年

    德国推行新税法,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100%关税

    1933年4月

    美国宣布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50%

    ——据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整理

    材料三:英美两任霸权国家在其走向富强的长期历程中,恰恰都是依靠了持久且严格的贸易保护而非自由贸易,才确立了产业优势地位。只有当自己的产业优势明显压倒竞争对手时,英美才转而实施自由贸易或者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图使自身利益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进一步最大化。而一旦自己的优势地位受到威胁,它们便又退向保护主义,在“公平贸易”等冠冕堂皇的旗号下寻求贸易保护和产业庇护。……英美之外其他大国崛起的历史也证明,走向富强的要害决不是自由贸易,而在于殖产兴业,从法国、德国、日本,到俄国/苏联、中国,历史真相无不如此。

    ——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辩》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相似的历史条件及目的。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大危机”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世界的影响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对“自由贸易”有何认识?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下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以币制紊乱之故,而致外国干涉之财政,则国亡。即不尔,而币制缘此不能整理,国库所入,岁岁告不足,则政府破产而国亡。货币购买力日落,百物腾涌,民穷财尽,救死不赡,铤而走险,盗贼峰起,乱党乘之,则国亡。即不尔,而全国食力之小民,皆转死于沟壑,则国亡。即不尔,而全国人皆匍匐于外国资本家金融家之下以求一饱,则国亦终亡。……是乎亡征万千,而无一不与币制相缘。然则,今日当举之政虽万千,而颁定币制,实为其最重要之一端,可断言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二:1914年,币制局总裁梁启超提出了完整的币制改革理论和设想:首先是中国的货币宜采取金本位,但在过渡阶段可先采取银本位,以为致用,然后向金本位过渡;新的货币宜铸一种主币、九种辅币,主辅之间互相统属,实行十进制;主币允许自由铸造,但要收取高额铸费;从前官局所铸一元银元,皆许作为国币使用,旧铸币允许暂时按市价流通;钞票的发行量,应限定在不超过一年的赋税收入的范围内,这样才不至于出问题。

    ——摘编自戎新会、侯瑞《浅论梁启超币制改革主张》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主张币制改革的目的。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币制改革的特点。

  •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国民政府建设之程序分为三期;一曰军政时期;二曰训政时期;三曰宪政时期。

    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用兵力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凡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则为训政开始之时,而军政停止之日。在训政时期,政府当派曾经训练、考试合格之员,到各县协助人民筹备自治。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有直接创制法律之权,有直接复决法律之权。凡一省全数之县皆达完全自治者,则为宪政开始时期,国民代表会得选举省长,为本省自治之监督。在宪法开始时期,中央政府当完成设立五院,以试行五权之治。

    其序列如下:曰行政院;曰立法院;曰司法院;曰考试院;曰监察院。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第一章:总  纲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  民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三章:参议院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国务员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  院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主政治思想的特点。

    (2) 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孙中山民主政治理想的差异。

  •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欧战爆发,日本声明:“帝国不介入,专注于中国事变。”1940年日本估计欧战将很快结束,必须利用德国的胜利,抓紧时间南进(南进政策指日本侵华后向东南亚扩张)。7月27日,联席会议具体制定了南进的方针政策。1941年4月17日,日本大本营陆海军部作出了《对南方施策纲要》的新决定,认为只有在美英荷的对日禁运威胁到日本的生存以及对日本加重军事压迫时,才能对南方行使武力。1941年7月2日,日本御前会议确定首先南进。

        1939年9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阶段,中国抗日战争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英法等国家。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投入南方战线的兵力只占陆军总兵力的二成,其余一成留在本国,三成配置在朝鲜和中国东北,四成配置在东北以外的中国其他地区。配置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军队,负有确保中国内陆作战的任务,故陆军总兵力的七成仍用于侵华战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初期日本制定“南进”计划的目的。

    (2) 如何理解二战初期中国抗日战争“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英法等国家”?

  •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武则天上台之后,废止了“不叙武氏本望”的《氏族志》,强行推行以后族为第一等、五品官皆入士流的《姓氏录》。武则天首创“殿试”、“武举”,每年科举取士的人数比贞观年间扩大一倍。她还编写了《兆人本业》,颁行各地指导生产,要求刺史县令“敦劝农桑,均平赋役”,以“田畴垦辟,家有余粮”作为官员考核擢升的基本条件。武则天在位期间,还一举收复了“安西四镇”,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分别管辖天山南北两路。

    ——摘编自胡戟《正史中的武则天》

    材料二:朱熹在《通鉴纲目》中说:“(武则天)乘唐中衰,攘窃神器,任用酷吏,屠害宗支,毒流缙绅,其祸惨矣!”李贽却认为:“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氏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安民为念如武氏者乎?此固不能逃于万世之公鉴矣。”

    ——摘编自王双怀《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武则天的历史功绩。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和李贽对武则天评价不同的原因。

试题篮